亚德里亚堡之战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关于这场战役的评价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和色雷斯一带。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提比略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皇帝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蛮族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何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余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命中注定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他们的骑兵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重装步兵的传统布阵模式。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