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九门全部封闭:雍正继位为何如临大敌
康熙死后,因为储位问题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由此引起了一场大混乱。
在其钦定的《大义觉迷录》里,雍正是这样描述整个过程的:“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即八阿哥允禩)、塞思黑(九阿哥允禟)、允䄉、公允裪、怡亲王胤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惟恒亲王允褀以冬至命往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刻,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清世宗实录》和《东华录》也记载了这一过程,和《大义觉迷录》里所说的大体相同,只是《清世宗实录》中特别提到,雍正曾经进康熙的寝宫问安,“进见五次”。考虑到《清世宗实录》和《东华录》的修撰时间比《大义觉迷录》要晚很多,而《大义觉迷录》系雍正钦定版本,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这两本书是以《大义觉迷录》作为范本的。
对于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的自述,颇值得仔细研究一番。从时间上来看,据雍正自己说,他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把那些成年的阿哥全部召集到寝宫,其中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裪、十三阿哥胤祥,加上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这八个人是在康熙御塌之前的;而相对年轻的阿哥如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和二十阿哥胤祎则是在寝宫外等候,他们并不知道里面发生的事情。
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怀疑,那就是雍正说在他还没有到达之前,康熙已经宣布谕旨:“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也就是说,在雍正到来之前,那些皇子已经知道了皇位继承人的结果。
雍正接着说自己“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刻,龙驭上宾”,正当他“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时,隆科多在诸皇子面前向他宣布康熙的遗诏,他“闻之惊恸,昏仆于地”,三阿哥胤祉等向他叩首,劝其节哀,他这才“强起办理大事”。
这段描述颇具戏剧性,虽然读起来非常生动,但似乎也有纰漏。雍正当时的反应,什么“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闻之惊恸,昏仆于地”,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不过也无妨大局,不必细究,主要问题出在时间顺序上。雍正是在十三日上午九点或十点的样子到达畅春园进见康熙的,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康熙才撒手人寰,期间约有十二个小时。如果康熙真的在雍正到来之前已经宣布了有关继位的遗诏,那其他阿哥是如何反应?以雍正的能力,又怎能不从其他阿哥的表情上看出点端倪?何况,如此重大的消息,雍正不太可能要等到康熙死后,也就是离第一次宣布遗诏近十二个小时之后,才从隆科多的嘴中得知。毕竟雍正到达康熙寝宫后,在康熙的御塌之前呆的时间不算短,为何康熙不当众再宣布一次呢?
另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其他落选皇子们的情绪变化。如果遗诏真的是在雍正到达之前宣布的话,那些阿哥们断然不可能如此平静。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也曾指责九阿哥胤禟在隆科多宣布遗诏后,“突至雍正面前,箕踞而坐”(大意是叉开腿,大剌剌地对面坐着),并且还对雍正这位新君怒目而视,表现得极为的傲慢无礼;而原本继位呼声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则佯为悲痛之状,即时走出,独到院外依柱凝思,看似平静,其实心中愤懑,激愤异常,周围发生了什么,他理都不理。至于其他皇子的反应,也是不一而足,或惊讶或愤怒,或茫然或恐惧,人生百态,尽在此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怀疑雍正关于遗诏宣布时间地说法了。倘若真是在雍正到畅春园之前公布过一次,其他阿哥断然不会有如此惊诧的反应。从逻辑上来说,总不可能康熙刚死,那些做儿子的连一点悲哀的表示都没有,却对新君雍正大光其火罢?另外,据说在大内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礼碰到隆科多并得知此消息后,竟然吓得班也不上,飞也似的逃回家去了。
由此或可推测,在《大义觉迷录》关于继位过程的描述上,雍正很可能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换句话说,隆科多宣布的遗诏可能是真实的,但不应该是在康熙死前宣布,更不可能在雍正到达畅春园之前,除非康熙当时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
从各种征兆来看,康熙是希望在自己死后宣布遗诏的,而这也符合他对储位问题的一贯做法。康熙晚年之所以迟迟不肯立储,就是不想看到这个事情明朗化之后,导致家庭破裂、兄弟反目,而这是一个老年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康熙生前不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他宁可选择在他死后再宣布遗诏。不然,康熙完全可以在雍正来自己的寝宫之后再当众宣布一次,这样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离奇的传闻了。
从各种迹象来看,雍正的描述大部分是事实,只不过对部分事实做了一个有意的错位。前面的分析或许可以推断,隆科多宣布的确实是康熙的遗诏,即“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但雍正有意将时间提前到他没有到达畅春园之前,也就是说,遗诏被宣布了两次,但这并不符合常理。
雍正之所以要这样说,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自己的继位是合法而且名正言顺的,因为第一次雍正虽然没有到场,却是康熙宣布的。由此,雍正证明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也证明了自己在其中没有搞什么阴谋诡计,以封住天下人的嘴。
按下康熙死时的情况不提,再说雍正后面的情况。因为事起突然,雍正在被宣布为皇位继承人后,便立即着手处理康熙的后事。在康熙驾崩后,雍正在众兄弟的协助下,给康熙换上寿衣,在当天夜里即用銮舆将遗体运回了大内乾清宫。为免消息扩散,雍正命和往常康熙出行一样运送,暂不举哀。
在运送康熙遗体的同时,雍正则在隆科多的保护下,提前返回了皇宫,以准备处理康熙遗体等相关事宜。次日(十四日),雍正任命马齐、隆科多、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并封胤禩和胤祥为亲王,同时召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另外,雍正命封闭京城九门,隆科多亲守朝阙,没有雍正的允许,“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这种封闭状态,一直要延续到二十日举行登基仪式。
雍正之所以要采取这种非常措施,估计也是为防范其他阿哥会有异动而不得已为之。也许,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的举动确实起了作用,因为封门之后,城内的人无法和外界联系,那些阿哥们即使想搞出点事来,恐怕也是无能为力。
十六日,雍正将“谕令胤禛继位登极”的遗诏对大臣们公布。宣布之时,百官俱缟素,行三跪九叩礼后跪听先皇诏书。宣诏完毕后,百官先起立默哀,随后对雍正行三跪九叩礼。由此,礼部将康熙遗诏通报全国,令天下人得知。
十九日,雍正命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后,京城城门提前解禁。
二十日,雍正前往太和殿行登基典礼,接受百官的朝贺,因为康熙刚死,免大臣上贺表。随后,雍正又颁布即位诏书,宣布继承康熙的遗志,并公布了“恩旨三十条”,改年号为“雍正”,按惯例,次年开始纪年。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宫被移到景山寿皇殿暂时安放,并继续举哀。六天后,即康熙去世二十七天,雍正释孝服,搬进养心殿,正式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亲自扶康熙的灵柩至遵化东陵,将之安放享堂。当年九月,雍正再次来到遵化,将灵柩放入地宫,完成了康熙的整个葬礼。
雍正即位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康熙担心的“束甲相争”的事情,一路过来倒是十分平静,让驻京的朝鲜使节颇有些意外。朝鲜人对康熙死后的局势不抱乐观,他们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认为“彼国不预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争立之事”,“康熙死后,兵乱可翘足而待”。但是,康熙驾崩后,并没有出现朝鲜人预测的事件。
和《清世宗实录》等清朝官书记载不同的是,《朝鲜李朝实录》里提到大学士马齐领受遗命的事情。在《清世宗实录》和《大义觉迷录》里都只是提到隆科多领受康熙遗命,并没有马齐。但从雍正后来任命马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时,似乎也应出于康熙的安排。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让大臣们公推储位候选人,马齐当时力挺八阿哥胤禩,其地位相当于“八王党”领袖。如果没有康熙的旨意,雍正断不会提名马齐做总理事务大臣。这里要插一句的是,马齐因为公推储位候选人的事件被康熙打了一顿后被革职退养,但在康熙末年佟国维去世后,因满人大臣中缺乏与汉臣对抗的威望之臣,于是康熙让马齐复出并出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内务府总管,以维持满汉大臣间的平衡。
康熙既然不打算把遗诏直接公开给诸皇子的话,他必然要找在朝廷中能够掌控政局、又是自己所信赖的亲近大臣。以马齐的职位、威望及其与康熙的特殊关系,由他来领受遗命是完全够格而且合理的。不过,马齐之前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至于他是改变了主意还是忠实执行了康熙的遗诏,目前不得而知。事实上,如果马齐忠实执行了康熙遗命的话,这倒反过来证明了胤禛继位的合法性。
和马齐情况类似的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他和他的家族(佟国维、鄂伦岱等)开始也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在康熙末年因为胤禩屡被打压,后来似乎变得中立。但要说他投入了胤禛的阵营,似乎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样的话,也只能姑且推论康熙的威信使得隆科多(也许还有马齐)忠实的执行了遗诏,胤禛由此顺利继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科多其实是雍正继位的关键所在。当时隆科多掌握了京城的卫戍部队,整个京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能进出京城。当时隆科多忠实的执行了雍正的命令,封闭京城九门,维护了康熙死后的秩序并防止了任何可能的政变企图。要没有隆科多的支持,雍正的继位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怀疑雍正在康熙死前,已经拉拢了隆科多等人。他们认为,之所以没有找到马齐、隆科多加入胤禛集团的证据,主要是雍正后来任命马齐、张廷玉等人修撰前朝实录时,已经将不利于雍正的材料都删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