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刘禹锡说杨贵妃是服食金屑而死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杨贵妃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四大美人”的说法,她们被称之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所谓红颜薄命,四位美女最终的结局都不很好,而且都成了历史谜团。在四人中,尤属杨玉环的死法最具争议,可谓是古今中外各执一词。这位美艳无比的大唐皇妃究竟是怎么死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拥兵几十万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于范阳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兵锋直指长安,唐玄宗只能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至川蜀。在途经马嵬坡时,将士们人心涣散发生了哗变,致使唐玄宗不得不忍痛将杨玉环赐死。
关于杨玉环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在诸多官方史书中记载,杨玉环是被唐玄宗赐三尺白绫自缢而死。还有不少民间的野史杂文中,描述了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找来了一个长相相似的女子,为其做了“替死鬼”。杨贵妃也因此趁夜色渡船逃到东瀛,从此再也没回中原,直至故去。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猫妖传》中,也同样演绎了杨贵妃的死亡桥段,剧中的杨贵妃听闻唐玄宗的决定后,瞬间万念俱灰,遂服毒酒而亡。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之谜,并不是只有现代人在猜测,唐朝的刘禹锡也是一位探秘爱好者。据说他曾亲自到马嵬坡进行考证,并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进了诗中。刘禹锡在自己的作品《马嵬行》中这样写道:“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意思是说,杨贵妃是服食金屑而死的,而她死亡的时候,由于常年服食杏丹,故此容颜未变,依旧栩栩如生。可是小编认为,刘禹锡所说的杨贵妃是服食金屑而死的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原因就在于刘禹锡在诗中用词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在我们看来,杨贵妃作为一代绝色佳人,即使红颜薄命而香消玉殒,其死状也不能太过狼狈,反而还要在文字中对佳人的逝去尽量美化。
服食金屑的死法非常浪漫,也是诗人追求诗歌唯美的一种渲染手段。小编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被石头砸死——脑髓迸裂,一个人被“金瓜击顶”,在诗人笔下就变成了“万朵桃花开”。
如此血腥的场面,即使同样的死法,换个文人墨客们描写那气氛就不一样。如此一来,刘禹锡在诗中“贵人饮金屑”的说法,就显得有些唯美而不切实际了。其实读者们可能不知道,“吞金自尽”并不唯美,反而是360种死法中最残忍的一种。一般来说,吞金自尽的人所吞的金子都是棱角分明的,尖利的棱角一旦入腹,很容易划开人体脏器血管,导致自尽者受尽折磨后痛苦而亡。
不仅如此,如果自尽者选择吞更大块金子的时候,即使被吞的金子无棱无角表面光滑,大块金子也会直接堵在呼吸道中,导致自尽者呼吸困难而亡。换句话说,吞大块金子的死法与被人活活掐死毫无差别。此时有读者肯定会问,如果自尽者吞了一块无棱无角的大块金子,并且没有卡在喉咙而是直接进入腹中,自尽者是否会平安无事呢?小编很肯定的告诉您,此种情况给自尽者带来的痛苦可能是以上两种情况的数倍。
一旦大块金子被吞入腹中,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为如果金子的体积偏小,人体可能会通过自身的消化系统将其排泄出来。可是大块金子却不同,由于黄金的密度特别大,因此在等体积的情况下,其重量是其他金属的数倍,光是靠人体自身的排泄系统,根本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只能造成肠胃穿孔或者肠梗塞,继而将自尽者活活憋死、或着活活痛死。由此看来,吞金自尽对于自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缓慢而又痛苦的过程。回头再看马嵬坡事变,面对愤怒的军士,当时的唐玄宗已经无路可走,只求速速平息哗变,因而在其赐死杨贵妃时,不可能采用如此漫长而费力的死法。
况且杨贵妃伴随唐玄宗多年,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赐死杨贵妃也只是迫于无奈的下策,唐玄宗更不可能眼睁睁看到爱妃饱受折磨的样子,在自己的面前痛苦的死去,因而刘禹锡所持“吞金说”根本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