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奕䜣若当皇帝,清王朝或许走的更远,只可惜奴性难改

  咸丰皇帝驾崩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登上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舞台,在此之后,这对叔嫂在政治上也有过一段幸福的“蜜月期”,可见,这二人无论是感情基础还是政治联合,叔嫂配合得天衣无缝,堪称为“黄金搭档”,嫂子夺得了统治权力,小叔子也成为了天下权力最大的“二把手”。

  辛酉政变之后的几年,恭亲王奕䜣大权在握,踌躇满志,成立总理衙门,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与洋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但这些都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奕䜣的大有作为,让慈禧太后感到了不安。

  尽管叔嫂二人在权力分配上有分歧,但是,恭亲王奕䜣依然努力支持洋务运动,大力提携汉族官员,一时间,国家呈现出难得的大好形势,这也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面,奕䜣大有力王狂澜的志气。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一八六五年的时候,慈禧太后曾经就弹劾恭亲王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的奏则痛斥过恭亲王奕䜣,并下令将恭亲王奕䜣“双开”:“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叔嫂同盟”的裂痕开始了,这也是慈禧对奕䜣不满的第一次爆发。

  大清的官员们一时间都傻了,“黄金搭档”也开始“窝里斗”,而且还是最高权力层面的斗争,由于恭亲王奕䜣的卓越才能和深得人心,文武百官开始恳求慈禧太后,强烈要求挽留大清的好总理恭亲王奕䜣。

  在奕䜣主动自我检讨后,慈禧太后终于收回成命,归还了这位前政治盟友的几乎所有的乌纱帽,但是,依然去除了“议政王”的头衔,非常庆幸,恭亲王奕䜣总算没下台,还是“二把手”,依然还拥有巨大的权力。

  “二把手”永远是很难做的,恭亲王奕䜣在辛酉政变至此次慈禧训斥,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面,把洋务运动推向了一个高度,这次事件后,奕䜣开始认识到,以后一定要摆正位置了,这个小嫂子不简单,由于慈禧对奕䜣的变化,洋务运动的推进困难重重,而慈禧太后却进一步确定了她“一把手”的统治地位,这是清朝的悲哀!更是中国的悲哀!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一八八二年,恭亲王奕䜣因病离职,这次离职虽说称病,暂时离开中枢,但更多的是作为“二把手”的心病啊!要知道,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十余年,所带来的成绩是明显的,而且很多军工业已经粗具成就,此时的洋务派需要这个“二把手”的大力支持。

  比如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而且北洋水师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已经向英国购买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北洋水师主要人员专门赴英国学习。

  可是,一八八四年对于恭亲王来说,又是一个槛,五月二日,美国的权威报纸《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发表了一则关于中国政坛的消息:“中国前总理恭亲王自杀身亡”,该报道对这位中国的“前总理”恭亲王奕䜣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然而非常可惜,一篇极好的评论,确实一则失实新闻,五十二岁的恭亲王奕䜣正在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府”的恭王府中喝茶呢!

  不过,奕䜣所喝的是一杯苦茶,二十余天前,他的政治生命已基本被判了死刑,对于此时的恭亲王来说,可谓壮志未酬,哀莫大于心死啊!这次事件,恭亲王又下台了,这次下台又是为了什么呢?

  直接原因是中法战争爆发,特别是中法在越南的对峙,清军丧师失地,搞得天朝上国很没面子,慈禧太后借力打力,展开了她炉火纯青的政治手腕,完成了最高权力的更替,奕䜣及所领导的班子成员,即军机处成员集体下台,慈禧太后重新组成了新的军机处,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以醇亲王奕譞(恭亲王的七弟)为首的新行政集团组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实这次夺权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慈禧太后是夺权的高手,洋务运动的深入让恭亲王奕䜣深得人心,汉族官员特别是湘军淮军派系,逐渐掌握了总督、巡抚等地方要职,而这些汉族官员又与恭亲王过往甚密,是恭亲王的权力过大,慈禧太后要夺权吗?一八六五年的事情会重演?

  笔者认为,恭亲王奕䜣的这次下台与之前不能同日而语,这次所面临的是中法战争,是战是和?这是统治者面临的巨大抉择,奕䜣若是还在台上,显然要对此抉择负主要责任,然而,多年的“二把手”经验告诉他,一旦抉择失误,皇上和太后是不会错的,那么谁是替罪羊呢?

  奕䜣首当其冲,宦海风云,他已经习惯了尔虞我诈,尽管他还是个铁帽子亲王,虽然生在皇室,身居高位,但作为“二把手”,他要推进洋务运动,还要继续维护与慈禧太后的关系,他感到身心交瘁。

  当时主战的声音很高,以醇亲王奕譞以及李鸿藻为代表的“清议派”,就极力主战,但从大清的整体实力而言,奕䜣和李鸿章等人,依然希望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尽量避开中法交战,以争取时间,韬光养晦,搞好国家的国防建设,显然,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

  与其说是由于法军在越南初胜,慈禧太后降罪,还不如说是恭亲王奕䜣给自己和所有班子成员找了一个下台的最合适的台阶,因为,奕䜣并不主战,也不想为之后战争的失败继续做替罪羊了。

  然而,中法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并没有完全处于下风,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台湾抗击法军的部队甚至将法军海军主帅孤拔击毙,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这些胜利来之不易,须知清军与西方军队作战,少有胜绩,当然如果没有洋务运动,这场胜利也是无法获得的。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全面破产,也导致了清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奕䜣此时虽说再次出山,但此时的他已非三十年前搞洋务运动可比,圆滑世故,专门揣摩慈禧的用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听之任之的“二把手”,而没有主见,这又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