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被称为“史学三裴”是哪三个人?“史学三裴”们有哪些贡献?
史学三裴指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人。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活跃着裴松之祖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松之
裴松之(371—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八岁便学通《论语》、《毛诗》。他博览群书,三坟五典皆能触类旁通。立身处世,俭朴随和。20岁上便拜殿中将军。东晋孝武帝太元(373—396)年间,朝廷招揽各界名流参与国家大政建设,裴松之也以才当选,正值风流年少,才华横溢,颇得同仁赏识。之后,裴松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刘裕在为奠定南朝刘宋基业而大举北伐之时,特请裴松之为司州主簿(刘裕为刺史),很快又转治中从事。不久刘裕攻克洛阳,遂令他居于洛阳行使全权。刘裕在与裴松之相处的过程中,非常钦佩他的才干,因此一再地委以重任。刘宋王朝开国之初,刘裕便派人带敕急召裴松之回京,他说:“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居边务,今召为太子洗马,与殷景仁同,可令知之。”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委托裴松之为其作注。书成,文帝赞之曰:“裴世期不朽矣。”后文帝又委其续修何承天未竟之“国史”(南朝之“宋史”)。不想,还未及再展才华,便于元嘉二十八年卒,年80岁。
裴松之除《三国志注》65卷外,还有《文论》、《晋纪》、《集注丧服经传》等著作行于世,在裴氏家族中算得上是著述较丰的一位。
裴骃
裴骃,字龙驹。裴松之子。与其父一样,裴骃少秉家学,酷爱经史,官至中郎参军。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史学研究领域,尤其为《史记》加注,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古代杰出的史学大家。
裴骃曾多次反复阅读《史记》,深感无注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于是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撰成《史记集解》130卷,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后来,唐司马贞又撰成《史记索隐》13卷,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30卷。后世将这三种注本合称为“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是《史记》问世以来第一部为其作注的大型综合性注本,裴骃的大名也将随着“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一书而流传千古。
裴子野
裴子野(466—528),字几原。裴松之曾孙,裴骃之孙,裴昭明之子,著名史学家。
子野善为文,尤精通历史。其曾祖父裴松之曾打算续修何承天之“国史”(即南朝之宋史),未及动笔便去世,裴子野决心继承曾祖遗志,完成“宋书”。但这时,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宋史》已刊行于世。于是,裴子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所掌握的史料,把《宋史》删编成一部《宋略》,凡20卷。《宋略》无论在叙事还是评论方面都超过了《宋书》,令沈约也自叹弗如。《宋略》一刊行,便受到人们的好评,兰陵萧琛说其评论部分足可与贾谊的《过秦论》分庭抗礼。吏部尚书徐勉之举荐他为著作郎,主修国史及起居注。不久,又转中书通事舍人,敕掌中书诏诰的起草工作,这使裴子野得以有大显才华的机会。
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出师北伐,命裴子野作《移魏文》,子野提笔立成。武帝望着子野称赞说:“其形虽弱,其文甚壮。”曾有人向他:“子为文何以速成?”子野答:“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正是言为心声也。晚年又着手撰修《齐梁春秋》一书,未竟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