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朝的火器有多厉害:曾铸造世界最先进的大炮?

  众所周知,是清朝打败代替了明朝,那么论武力,当然应该是清朝比较厉害了,而且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然而一直以来却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拿来造烟花。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本土工匠手艺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曾经铸造过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炮。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于努尔哈赤。而此时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积极向西洋传教士学习有关火炮的铸造知识。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9月,荷兰海船在广东曲江近海一带沉没,地方当局立刻派人下海打捞。但是在那个没有潜水装备的年代,人们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手法进行打捞工作。他们首先将一艘大船载满砂石,使船吃水加深,再将大船航行至沉船的上面,潜水将铁链系在大炮的铳耳上,之后将砂石抛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将大炮与沉船分开,再用绞车绞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铳外,共捞得大铳三十六门,其中二十四门运送进京。第二年,又从另外两艘沉船上打捞出一批大炮。那些被打捞出来的大炮,一些就出现在宁远的城墙上,将后金的八旗铁骑打得片甲不留。

  红夷大炮是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大炮,然而这种炮并不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而是在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南方就已开始自己铸造红夷火炮了。虎门白沙巡检何儒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几门也被带去宁远。中国工匠在不断的仿造铸炮过程中,明代工匠也在不断改进铸炮技术,使用铁芯铜体铸造法。它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1083℃)远远低于铁(1538℃)的熔点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这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而且比较耐用。炮的产量能够如此之多是与中国当时高超的铸铁技术息息相关的。

  正当后金大军以骑兵和步兵为主要武力部队的时候,当时的明朝政府则已经拥有新型武器——“红夷大炮”。这个名字的由来主要是缘自于该炮是荷兰人在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时常被大量使用的大炮。然而明朝红夷大炮的设计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将军炮”先进许多。“大将军炮”的外形就像是一根铁管,炮身加上铁箍以防炸膛。而“红夷大炮”的外形较为改观,前头的管壁很薄,后方的管壁较厚,这样就可以承受爆炸时的冲击力;而且在炮旁还有两个“铳耳”,可用来调整炮身的角度,并设有准星和炮门,可使射击更为精准。

  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能够取得“宁远(今兴城)大捷”,红夷大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宁远城设有十一座红夷大炮。在这次战役中,明军击败努尔哈赤大军十一万人,并将努尔哈赤本人打伤,最后郁郁而终。根据目前一般冶铸史的有关书籍介绍,美国军官托马斯·罗德曼在南北战争的时候曾发明过一种铸炮新法:采用中空的模型,并在其中导入冷却水,可使铁质炮管自内向外凝固,所铸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达到先前的五倍至数十倍。铁芯铜体的铸法虽使用两种金属,但原理很接近罗德曼法的雏形,只不过明朝的“定辽大将军”比罗德曼提前了两百多年。明朝工匠用铜铁铸成最好的大炮,这个壮举比西方也提前了两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