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书故事:吕不韦自费出版,还自我“炒作”
你知道吗,古时也有写文章挣稿费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司马相如——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却不甘心独守空房,便请当时的文坛巨星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一篇六百字的文章,陈皇后给了他“百金”作为报答,这份稿费可算高昂了。《长门赋》呈给汉武帝后,汉武帝备受感动,重拾对皇后的宠爱。不过,与写文章挣稿费“不同”的是,出书人未必能挣到稿费。曾经,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这样的经典巨著,非但无人付钱,很多时候还要自掏腰包。
自费出书最有名的要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吕不韦,他组织麾下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一书,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编好之后,为了提高这本书的影响力,吕不韦决定“炒作”这本书。他让手下人将书的内容张榜公布,贴在咸阳城门口,旁边张贴布告:如果谁能在《吕氏春秋》一书的内容里增加一字或是减少一字,立即奖赏千金。
这便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当时,“一字千金”的消息传开,引起很大的轰动。史书中没有记载,是否有人挑出了书的毛病,获得“千金”,但可以肯定的是,《吕氏春秋》的影响由此大增,成为中国历史上“杂家”代表作。
由此可见,古人出书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吕不韦出书不但是自费,而且连宣传炒作都要自己来做。若是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文人,写出的作品无人赏识,想要出书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清代,《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他编成一本名为《时事嬉语》的书后,拟印两千部,需要一大笔资金,为此他到处求人,东拼西凑,借的钱要等书卖完后才能还上,整个出书的过程十分艰难。一代文坛泰斗钱谦益也难逃筹钱出书的窘境,其代表作《初学集》是由弟子携众同门集资为他出版,对此,钱谦益不但没有因为出书没有稿费而抱怨,反而心满意足。
虽然没有稿费,但并非所有的文人都会为生计发愁。过去,很多人靠卖文贴补日常用度,古人谓之“润笔”。唐代书法家李邕特别擅长写碑志,名噪一时,他由此而获得的报酬也特别多,很多人都是拿着绫罗绸缎到他家请他写文字,以至于与他同时代的杜甫评价他,拜谒的帖子盈门,所写的碑文绕院,满屋子都是绫罗,房梁上都是绸缎。清代郑板桥老年失去官职,代人写字作画,且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不过,对于“润笔”这件事,如果将它理解为稿费,其实并不准确,“润笔”的实质并非文章的交易,它是对写作人名头的购买,就像如今的广告费、代言费,向这些文人求碑文、求序作的人,目的是借这些文人的声誉光耀自家门楣而已。在古代,真正的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其实很单纯,如《诗经》的编写者孔子、《史记》的司马迁,写作是为了表达,或是为了兴趣以及责任而写,根本不考虑稿费几何。不过想想,这也正是这些文人的伟大之处,相比“文章千古事”,又岂是区区稿费能够衡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