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七是谁?乞丐头目王七为何被朱元璋封为逍遥王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坐稳皇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将权杖顺利地传给儿孙,他开始滥杀被他视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却与乞丐王七结为莫逆并“善始善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大明“逍遥王”竟几乎淡出了历史。为了“复活”王七这个不应被历史遗忘的“另类人物”,笔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史料,撰写此文。
一、禁赌禁出逍遥楼
明初,洪武帝朱元璋为了淳化民风,曾昭告天下,严令禁赌,违者严惩。这样一来,不足半年,全国赌风果然大敛。
但,凡事皆有例外。
当禁赌之风刮遍全国时,南京府尹竟在淮清桥附近圈地数十亩,建了座规模宏大的楼馆。该楼馆大小房间不下百间,雕梁画栋,好不气派!待楼馆建成后,南京府尹堂而皇之地命属下在楼馆主厅大门的门额处悬挂了一个红木金边大匾,匾上书有三个遒劲鎏金大字“逍遥楼”。府尹还在主厅对面的大照壁上张贴告示。告示大意是,所有嗜赌者均可到此赌个痛快。这张告示很快就传遍京华,震惊朝野。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大出意外,迷惑不解:莫非府尹脑袋进水了?
“逍遥楼”建成后,赌徒们一个个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很快,京师内外的赌徒都被吸引到这里,连一些曾在“禁赌令”打击下金盆洗手、远在千百里之外的“豪客”、“大佬”也纷纷备足赌资,骑马乘轿向南京集结。
南京府尹见“鱼”已进网,即令官兵将逍遥楼的进出口全部卡死,赌徒们在楼内可极尽赌兴,但不得外出觅食、取水,违令者斩。不几日,有几个赌徒难耐饥渴,欲强行外出,被当场处死,赌徒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又几日,逍遥楼内的赌徒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坐卧无力。府尹见时机已到,遂将南京城里的乞丐头目王七请来,准许他在市面上廉价购进食品,再高价卖给楼里的赌徒。当时市面上三文钱一块的烧饼和一文钱一根的油条,在逍遥楼内竟卖到五两纹银,甚至一桶井水亦可卖到十两纹银,而且供不应求。如此高价宰客,不足一月就把赌徒们的腰包全部掏空。是时,府尹又网开一面,准许赌徒们修书回家,请家人大量供资,以解饥渴。最后,府尹见赌徒们的油水已被榨尽,便一纸公文将他们悉数发配塞外,永世不得还乡。这笔“转手生意”使王七陡成暴富。京师及外地的赌风也因此而几近灭绝。
再说王七一夜暴富后,他并没有追求个人享受,而是用这笔巨款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广建“经济适用房”,给年老体弱和未成年的乞丐居住,此举为时人所称道。据《应天杂记》载,南京府尹“违旨建‘逍’楼”,“纵丐‘斩’赌徒”的幕后推手就是朱元璋。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如此恩宠王七呢?《白下杂谭》记载了下面这段“尘封往事”。
二、王七曾救朱元璋
王七与朱元璋都是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两人又同在当地皇觉寺当过小和尚。不过,起初他俩并不相识,因为,朱元璋进皇觉寺时,王七早就云游四方,吃“百家饭”去了。
有一次,王七在一次讨饭途中偶遇因战败而藏在荒山破庙中的朱元璋。其时,朱元璋因疲劳过度,腹中乏食,已无力举步,王七便将讨来的饭食送给他吃,并尽心侍奉朱元璋数日。在此期间,王七和朱元璋互诉身世,更觉亲近。朱元璋其时已是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麾下的一员骁将,他力劝王七和自己一道打江山,但听了一肚子古书的王七信奉“生死由命,荣枯在天”之说,不愿追求“命里没有”的东西。朱元璋见王七如此消沉,不便勉强,便与他拱手相别。临别时,王七将好不容易才积下的几钱碎银子为朱元璋置了身行头,并将所余碎银悉数相赠,助朱平安找到旧部。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每思及王七义举,感慨万千。“知恩图报”的朱元璋为了找到王七,在一次主持朝政时,发给满朝文武人手一纸绘有王七图像并附有说明文字的“求贤图”,命众臣务必尽力寻觅。这时,蔡国公张德胜挺身出班,说王七正在他府中养病。王七为何会在张德胜家呢?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以长江中游为根据地的陈友谅亲率大军直逼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命大将张徳胜领兵拒敌。张见陈军势大,为避其锐气,在上新河一带安营扎寨,坚守不出。陈友谅与其相持日久,屡攻不下,以至军中严重缺粮。陈友谅情急,命全体将士捕捉螺蛳充饥。不几日,陈军丢弃在河边的螺蛳壳竟如小山一般。由于螺蛳性凉,陈军以此为主食,士兵患肠疾者甚众,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陈友谅审时度势,便命士卒将桥梁拆毁,准备次日拔寨撤兵回老巢休整军队,以图卷土重来。张德胜见陈军毁桥,知彼欲退,欲举兵反攻,但苦于无桥可用,而一时又征集不到许多船只。正当张德胜一筹莫展之际,忽有亲兵来报,说帐外有一乞丐来献破敌之策。张德胜深知山野之中亦有异人,不敢怠慢,忙亲出帐外迎接。这乞丐正是王七。是时他云游路过南京,听说朱元璋麾下战将张德胜正破敌乏术,便毛遂自荐,来献“锦囊”。
张德胜在王七的建议下,传令三军连夜用陈军丢弃的螺蛳壳在河上搭了一座“螺蛳桥”,亲率守军反攻,大败陈军于此。此次战役和同年进行的狮子山战役,为后来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使天下人信服明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天意,对外谎称,说当年吴王(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时,连河里的螺蛳都自动来搭桥助战,南京“螺蛳桥”遂有此名并传至今。因南京方言惯称“螺蛳”为“螺丝”,所以今上新河上的“螺蛳桥”又名“螺丝桥”。
再说王七因破敌有功,张德胜曾多次想保举他为官,但王七不愿入仕途,他本想继续浪迹天涯,因突患足疾,难以远行,只好暂留张府中,这一留就是数年。
朱元璋听到这里,立马散朝,命张德胜速将王七请来……
三、王七被封逍遥王
王七与朱元璋昔日泪别于破庙,今日重逢于朝堂,若梦若幻,恍若隔世……
王七擦干眼泪对朱元璋说:“承蒙吾皇不忘故旧,王七今生死而无憾矣!”讲到这里,王七又回过头来,感激地对张德胜说:“吾足疾已愈,本想近日别公远行,不想惊动了皇上……”朱元璋见王七又欲“云游”,哪里肯依,极力挽留。见朱元璋诚邀加盟,王七不忍拂了圣意,叹息道:“纵然吾皇不弃,皇恩浩荡,但王七乃一介草民,焉能入仕?”朱元璋说:“今日朕就封汝为逍遥王……”当天,朱元璋还大摆接风宴,款待王七,又召六部尚书作陪。宴毕,朱元璋又宣崇山侯李新上殿,命他派人在南京三山门(今水西门)外茶亭东街为王七建了一座逍遥王府,王府的大门两侧书有一副对联,联曰:逍遥自在神仙府;天下贫民第一家。王府的中门也书有一副对联,联曰:虽非高官冨贾府,却是藏龙卧虎堂。王府建成后,朱元璋本想封王七当个知府,但怕百官心中不服,更怕坏了朝纲,便请王七暂时“委屈”一下,出任离京不远的丹阳县县令。朱元璋又命张德胜做媒,为王七选一名门淑媛,择吉日完婚。但王七生性散漫,不愿入仕,更无娶妻生子之念。他虽然住在逍遥王府中,却经常外出吃“百家饭”。这样一来,古城南京就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怪事:全城富贵人家都以能被逍遥王光顾为荣,纷纷派人去盛邀王七前去“讨饭”。这事传到朱元璋耳中,他认为,王七已被封逍遥王,再吃“百家饭”有失体统。但朱元璋又知王七非常“超俗”,难以劝转,便赐给他一个金碗,凭此金碗可自由出入宫廷,面见君王;还可随时到皇帝的御膳房,尽享口福。我国民间有句俗语“捧着金饭碗讨饭”,即典出于此。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赐给王七一方玉印,凭此印可周游天下,在各地府库支取银两,并可自由出入各级官衙。如有轻视玉印者,当以违旨论处。
自从王七被朱元璋封为逍遥王并深受宠信后,大明京师的名门望族、王公贵戚都以能结识王七为荣。一时,逍遥王府前,车水马龙,官盖如云。但是,王七却认为与这些官僚应酬,俗不可耐,便经常离开府邸,外出闲逛。
四、王七预言妃嫔龛
明洪武五年(1372年)秋,王七去南京东郊紫霞湖畔八卦洞拜访挚友刘基。
刘基,字伯温,乃大明朝开国元勋。此公太过聪明,近似半人半妖,因往往一眼就能看穿同僚和皇上的心事,故常常遭到朱元璋和王公贵族的嫉恨。想当年,刘伯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立下赫赫功绩,是何等荣光?但因功高震主,朱元璋在位登九五后,就想“闲置”或除掉这个神鬼莫测的庙堂异人。刘伯温为避祸,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向朱元璋告假,携仨道童,去八卦洞潜心修道去了。说来也怪,刘伯温虽然目空一切,但他却与王七相处甚笃。刘基在朝为官时,经常与王七闲谈,日子长了,潜移默化中,王七不知不觉地也把刘基的“鬼八卦”学了个十之八九。刘基自去八卦洞面壁潜修以来,众臣因天子对刘基不满,无人敢前去造访。只有仁厚的太子朱标和王七常去八卦洞探视刘基。朱元璋出于对太子和王七的偏爱,对此事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成穆贵妃驾鹤西去。成穆贵妃的父亲与王七相交甚厚,将成穆贵妃归天之事泣告王七。谁知,王七闻此噩耗竟面无悲色,反抚掌大笑,曰:“迟归天不如早归天……”这番没头没脑且有悖人之常情的话惊得泣告人目瞪口呆,直到后来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后,成穆贵妃的老父亲才悟出当年王七的惊人之语确有先见之明。
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有一座掩映于苍松翠柏的宏大皇陵,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万年吉地——明孝陵,在孝陵内还陪葬着马皇后。孝陵外侧还附葬有40多名嫔妃和宫娥,这便是明孝陵两庑旁列的46个“妃嫔龛”。
这“妃嫔龛”背后有个悲惨的故事。据《明史·后妃传》载:“初,太祖崩,宫人都从死者……”朱元璋在大限来临之前,怕在地宫“寂寞”,降旨恢复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殷、周,衰落于战国,绝迹于汉代的“活殉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太祖驾崩之际,传诏宫女殉葬,除了已去世的妃嫔,在世的都得跟他去西天。
这46名妃嫔、宫娥(被朱元璋“宠信”过的)一听说要殉葬,个个花容失色、抱头痛哭。大多妃嫔、宫娥不愿死,均被太监带到大堂,强令她们站在小竹床上,将绳索套上颈项,待太祖咽气时,立马抽掉竹床,她们即被吊死,葬于孝陵两侧,“永久伴君”。被活活吊死的有郭宁妃、李淑妃、胡充妃、达定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郜嫔妃等;陪葬的宫娥因身份卑微,无名姓传世。朱元璋生前为了安慰将被陪葬的“活殉者”的亲属,传旨建“妃嫔龛”,“以志纪念”。
话说回来,当年王七在成穆贵妃死后,对其父连说“迟归天不如早归天”,想必他已从与朱元璋的交往中,觉察到朱元璋已流露出的“活殉”之意,故有上述“惊人之语”。
五、王七代奏择吉地
洪武九年(1376年)仲春某日,王七和一个人称“张十八”的乞丐在三山门“悦来”客栈租了两头毛驴沿途浏览市井百态,不一会儿就出了朝阳门。这天朱元璋也来东郊赏春。王七与帝邂逅,忙与张十八翻身下驴,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朱元璋高兴之余,赐了顶官轿给王七坐,并让他跟自己一同去钟山南麓独龙阜的蒋山寺赐(进)香。蒋山寺的老方丈见万岁爷驾到,“逍遥王”伴驾,甚感殊荣。老方丈正清大和尚和都寺、知客僧向皇上顶礼后又向王七行合十礼。礼毕,又将帝王迎到客堂用茶。朱元璋兴致极好,品罢香茗后又到蒋山寺的祖堂(是专门供奉本寺历代祖师的场所)赐香、布施。尔后,朱元璋还乘兴登上寺院后山,浏览山色。从那以后,朱元璋又数次御临蒋山寺且次次都流连忘返、欲言又止。有一天,正清方丈又陪同万岁爷去寺院后山寻幽。朱元璋望着此处山若龙蟠,蜿蜒不绝,遍山草木,荫荫森森,一派帝王之相,遥指对面小土包一般的孙陵岗,喟然叹曰:“吴大帝(孙权)也太不识山川形胜了,怎么不选此处为久安之地呢?!”老方丈是何等聪明,他知道朱元璋是想选此处为“万年吉地”,但此事又不便面君直言。然而,若佯装不知,岂不又有违圣意?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了王七。于是他连夜赶到逍遥王府,请王七在面君时代奏,称:自古深山藏古寺,而蒋山寺离京城太近,故请求迁址,伏望恩准。朱元璋当然准奏,并施舍了大量建材。蒋山寺便于洪武九年(1376年)迁到朱湖洞南,后迁到中山陵以东(现址),朱元璋赐名为“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丛林”。
朱元璋喜得“万年吉地”后,龙颜大悦。这天他与一个贴身太监轻车简束来到南京夫子庙观赏夜景。此处乃六朝金粉之地,富贵温柔之乡。街上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十里秦淮,游舫如梭,好一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朱元璋乘兴租了一艘游舫,浏览两岸美景。这时,突然从河对岸传来一阵悲哭声,朱元璋感到诧异,忙吩咐船娘将船摇过去。船娘闻言色变,急阻之。朱元璋更觉奇怪。船娘说:“客官有所不知,河对岸东关头一带流落着一群乞丐,常因饥寒交迫而大放悲声,倘游人误入,难免遭劫。”“逍遥王不是在聚宝门建了座‘乞丐营’吗?”朱元璋忍不住问了一句。“唉,僧多粥少,哪能够住?”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知出自何动机,竟决心去对岸暗访。朱元璋付了船资,弃舟登岸。忽见一群乞丐蜂拥而来,口中乱嚷:“又来了一个迷道的嫖客。”“把银子送给嫖客,不如掏给我们。”太监见状,大惊,忙喝道:“来者不得无礼,他是万大人,今奉旨微服私访……”众乞丐听说是朝廷命官,慌忙下跪。朱元璋见众乞丐衣不蔽体,联想到自己当小和尚时四处化缘乞食时的情景,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便命随行太监拿出50两纹银,赠与丐头,嘱其买些米面,给众丐充饥。众丐千恩万谢地散去。数日后,朱元璋与王七见面时对他谈了夜访东关头一事,王七见万岁慈悲,忙跪下奏道:“伏望吾皇命地方官将东关头的多个城墙洞打开,给这些乞丐遮风挡雨,秦淮河上过往货船很多,请恩准这些乞丐挽舟背纤,聊以谋生……”
朱元璋准奏。从此东关头那一溜排的城墙洞便成了乞丐的栖身之处,挽舟背纤也成了乞丐的“专利”。这种习俗自明清以来,一直延续到解放前。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还习惯于称东关头的城墙洞为“王七洞”。
六、朱元璋厚葬王七
“当今天子青睐乞丐!”“南京城里出了个逍遥王!”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地传遍了大江南北。乞丐们一个个都把大明皇都当成了“乞丐乐园”。乞丐们呼朋引伴、扶老携幼地从四面八方向京城涌来。乞丐的大量涌入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些乞丐衣食无着便去逍遥王府打秋风,王七性善,来者一律供食。但由于来吃白食的乞丐太多,王七难以招架。
这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不满,连一代贤后马娘娘也对此颇多微词。但朱元璋因偏袒王七而对此置若罔闻。然而,洪武九年(1376年)秋,南京城里接连发生了几起乞丐闹事的恶性事件……
乞丐张十八因与王七结为金兰,“丐胆包天”,竟公然纠结了数十名乞丐在通济门一带为非作歹。张十八自称是王七的大师弟,欺行霸市,骚扰民居,甚至私设公堂,包揽民间诉讼,一时把个南京城搞得乌烟瘴气。而地方官又投鼠忌器,多采取姑息政策,故张十八等更加恣意妄为。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问题旳严重性,遂命地方官将张十八这伙“至不仁”的恶丐缉拿归案,立斩于市曹。王七闻张十八被诛,恐受连累,导致急火攻心,引发旧疾,一病不起。朱元璋虽诛恶丐,但他对王七仍宠信如旧,且始终如一。
朱元璋得知王七病重后,特派太医曹春民、李阳谷为其诊治,所需药物皆由太医院提供。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两度前往探视王七,赏赐甚丰。上行下效,一时间京师前去探视王七的权贵络绎不绝。但王七终因病重辞世。
王七死后,朱元璋还特委派皇太子朱标为王七主祭,丧事极为隆重。尔后,南京府尹还奉旨在逍遥王府旁为王七建了座祠堂,岁时祭祀。祠堂前有石赑屃驮一青石大碑并石马一对,碑文中记述了王七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说来有趣,该祠堂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便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已成残垣断壁,又成了乞丐的栖身之地。
帝乃至尊,丐乃至贱;朱元璋与王七所演绎的这段故事,是决定于深刻的历史背景还是出于诚挚的私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