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收服突厥
虽然内部已经没有对手,但外部仍不太平。刚即位不久,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听说唐朝政局发生动荡,认为有机可乘。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来到了与长安城隔河对峙的渭水北岸。而此时呢,长安城内并没有多少兵力,大队人马哪儿去了呢?原来,李世民是想在半路拦截突厥部队。但颉利可汗并没有和唐军硬碰硬,而是加快行军速度,绕过防线,直扑长安城。
正在整个朝野上下惊慌失措时,李世民异常冷静,一方面调其他部队来支援,另一方面让去拦截的部队赶紧回援。自己则要亲自出城去会会颉利可汗,为援军多赢得一些时间。众大臣纷纷相劝:“这可使不得,这样太危险。”李世民很冷静地说:“我们大唐给突厥供奉已经快十年了,但突厥仍不满足,迟早我要和他们开战,但不是今天。今天,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们不怕他们。”说完,找了五个和突厥人比较熟悉的大臣出城,直奔突厥大军。
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就带了这么几个人来,很奇怪,心里犯嘀咕:“都说这小子能打仗,没想到这么狂,莫非有什么陷阱,先看看无妨。”没想到,李世民一个人径直来到桥上,大呼其名。突厥将士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了“大汗”:“老板,叫你呢。”颉利可汗犹豫了一下:“直接射死这小子,传出去了不好听。过去看看吧,不能装,要不这以后怎么在弟兄们面前混啊。”为示威严,颉利可汗也打马直接上桥,没有显示出丝毫停顿。突厥将士均暗自赞叹:“老板真给力啊!”
二人接近之后,李世民首先发话“大汗,别来无恙”,唠起了家常。但说到关键问题时,却提高声音。两边将士的感觉是,唐王在质问大汗。而正说着,唐军大队人马也过来了,但人数上并不多。不过,颉利可汗看得很清楚,发现这些军队显然不是一批来的,后面或许还有后续部队:“这唐军支援可够快的。”而此时,李世民也停止了闲扯,再次提高声音:“大汗,今天如果开战,对我们双方都没有好处。如果你们撤军,我大唐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另外,为了答谢你们这么多年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继续遵守约定,向你们进贡。”说着,李世民上前一步,低声说:“大汗,你应该也知道,在你们后方,有尉迟恭的二十万部队正在回援。”突然,又大声说了一句,“我李世民向来是说话算话的。”颉利可汗知道自己中计了,很是恼火,但也无可奈何。“既然贤弟这么有诚意,那我回去考虑考虑。”没给李世民说话的机会,策马回到了军队之中。
夜里,颉利可汗确认李世民没有骗他,尉迟恭确实在火速回援。颉利可汗对尉迟恭有顾忌,一路南下时,只是和他交战时吃了败仗。据探子报,当时尉迟恭仅率领2000先锋队击退了突厥5000精锐部队。“怪不得这小子拿尉迟恭来吓唬我。”
两天后,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再次相聚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虽然表面上是唐王妥协,继续进贡。但突厥将士都明白,这个新上任的唐王“不好惹”。而唐军将士,也更加敬佩李世民了。
虽然退敌成功,并施以小恩小惠,但这并非长远之计。于是,李世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备战计划。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攻打东突厥。
为什么是东突厥呢?
史料记载,自渭水之盟后,突厥内部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又赶上天灾,冻死了数万突厥人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等。之后,又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东突厥和西突厥。同样,政权动荡不稳时,是一个最容易发生变故的时刻。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作为唐朝著名将领的李靖,不辱使命,活捉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对于败军之将,李世民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此举得到突厥各部的肯定。同年,李世民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
颉利可汗与李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对手,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杀李建成和不杀颉利可汗,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办法都很有效。
征讨高句丽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
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
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度。而当时的高句丽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已具备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的同时,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公元641年,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发现高句丽收留了很多隋朝兵将。此时,李世民已经萌生征讨高句丽的想法。后来,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有大臣建议攻打高句丽。李世民考虑到劳民伤财,并未同意。然而,高句丽待局势稳定后,却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一向臣服于大唐。李世民派玄奘前去调停,但遭到高句丽的拒绝。与群臣商议时,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攻打新罗,表面上是不给我面子,实际上,高句丽欲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如果得逞,一定会向我们发起挑战,到时,局面更加不好控制。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势力出现。”
于是,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于公元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此次征讨未取得全面成功,但对高句丽的国力造成极大的破坏。后来,李世民采纳了下属的建议,不断对高句丽采取骚扰行动,使其不能迅速恢复国力。这为后来唐高宗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其他,高句丽才是唐朝最大的威胁。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深知这一点。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李世民不惜御驾亲征。虽未获得重大胜利,未动摇高句丽的根基,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句丽王朝的迅速强盛,也加速了高句丽王朝的没落。在征讨过程中,李世民没有采取血腥的屠杀、灭亡政策,仍是用恩威并重的方式,并巩固已得势力,为下一步彻底击溃高句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