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冷血皇帝,眼睁睁看妃子被大火烧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厚熜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不是完美的,世间也就没有完美之人。《明史》对朱厚熜的记载是这样的:“帝性严厉”,这样评价一个帝王,在《明史》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历史上的朱厚熜确实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君王。
从他的后宫,就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伴君如伴虎”。
朱厚熜的前一位皇帝是朱厚照,年仅三十一岁的朱厚照去世之后,并没有为大明留下继承人,因此,在众大臣们的商议下,决定将藩王朱厚熜推上皇位。由于,朱厚熜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早逝,是他的母亲一个人把他带大,所以对他是非常溺爱,而朱厚熜也缺少帝王素质的培养。
所以,他的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了他后宫的悲剧。朱厚熜本人凉薄恶毒,在位之时,就大肆杀戮言官,对于他的枕边人,更是没有丝毫的心软,最终,导致他的三位皇后没有一人能够善终。
第一任陈皇后:明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皇帝挑选的皇后必须是平民。陈皇后的本名陈莲,出生书香门第,世代以科举为业,高祖是洪武年间的御史,祖父是成化年间进士,家中其他男丁都有一定的官职。陈莲从小受到父兄雅乐文学的熏陶,养成了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性格。朱厚熜登基的第一年,他的伯母张太后就挑选了陈莲做他的皇后。
陈莲面容姣好,性格温和,各方面都挑不出问题,所以,就算她是朱厚熜所厌恶的张太后挑选的女人,他们夫妻之间也能相处融洽,曾度过一段琴瑟和鸣的美好时光。朱厚熜为了表示自己对陈皇后的喜爱,甚至,将她的父亲擢升为侯爷,册封陈皇后的母亲为伯爵夫人,还赏赐了千亩良田,金银无数,陈家一时之间更是无比风光。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朱厚熜厌倦了陈莲温吞的性格,两人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恩爱。但是,此时的陈皇后已经怀孕了,她肚子里可是朱厚熜的第一个孩子,朱厚熜对她十分重视。三月正值春暖花开,朱厚熜心情很好,带着身怀六甲的陈皇后在花园游玩。逛完花园之后,两人便进入凉亭内稍作歇息,一旁的宫女连忙端着茶盏上前伺候。
让陈皇后没想到的是,朱厚熜被这个宫女的纤纤玉手吸引了,居然旁若无人地仔细抚摸,之后,更是与宫女打情骂俏了起来。此时的陈皇后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面色不快,当即将茶杯摔在了地上,茶水也溅到了朱厚熜的脸上。朱厚熜感觉面子过不去,便强迫陈皇后下跪,然后带,着宫女离开了,直到夜半时分,才让陈皇后回去。
由于身心的折磨,陈皇后回去之后便小产了。
朱厚熜勃然大怒,丝毫不觉得这是自己的过错,大骂陈皇后是个妒妇,才会流产的。还宣称陈莲品德不端要废后,结果,陈皇后没有等到废后的那一天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一岁。
第二任张皇后:陈皇后尸骨未寒,朱厚熜就迅速册封了张氏为皇后。张氏是自己的生母蒋太后挑选的,所以,就算张皇后只是一介村姑,看在蒋太后的面子上,朱厚熜也给了她应有的体面。张皇后见过朱厚熜的薄情寡义,因此,她安分守己,对蒋太后恪尽孝道,每当蒋太后编写《女戒》之时,她都带着其她妃子去蒋太后宫中听训,极大地满足了蒋太后的虚荣心。
不仅对朱厚熜的生母蒋太后,就连朱厚熜不喜欢的伯母张太后,张皇后对她也是十分的尊敬。张太后年纪比蒋太后大一些,但是,蒋太后却比她先过世,承受丧母之痛的朱厚熜,认为是张太后诅咒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对张氏母族大肆打压,还宣称要灭其族。张太后被逼无奈,只好请求张皇后在朱厚熜面前说几句好话。
张皇后照做了,但是,这个举动却更加的触怒了朱厚熜。
他让人扒光了张皇后的衣服,鞭笞一顿之后,宣布废除皇后,然后,就把张皇后扔到了冷宫,让她自生自灭。不久之后,张皇后就惨死在了冷宫。
第三任方皇后:在废除张皇后的第十天,作为对张皇后的报复,朱厚熜就册封了方德妃为皇后。他和方皇后并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方皇后安分守己,也算是平平稳稳地做了几年皇后。
这时,朱厚熜迷恋上“吃丹药”、“修仙”,于是,就在宫里养了一群道士。道士说用露水练出来的仙丹最好,他就让宫女一大早去采集露水;道士说用女人纯净的经血练出来的仙丹最好,他就让经期的宫女不准吃饭,以保持其经血的纯净性。
为此,很多宫女备受摧残,于是,宫女们一合计,反正横竖都是死,倒不如拼一把:她们准备刺杀皇帝。宫女们把皇帝引到偏殿,然后,再用准备好的绳子套在了朱厚熜脖子上,但是,由于没经验,慌乱之中绳子打了死结,再加上方皇后及时赶到,朱厚熜这才逃过了一劫。
方皇后看到了朱厚熜的狼狈模样,于是,被朱厚熜记恨。不仅如此,方皇后还借此机会,把事情栽赃到朱厚熜最宠爱的端妃头上,不料,朱厚熜不仅不信,反而对方皇后更加厌恶。一次,方皇后居住的大殿失火,朱厚熜没有让人去救火,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方皇后被火光吞噬。
总而言之,朱厚熜三个皇后的死,都离不开他的冷漠薄情,这真是伴君如伴虎呀。
随着朱厚熜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朱厚熜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还是被这些丹药活活害死了。朱厚熜驾崩后,裕王朱载垕继位,年号隆庆。从这一刻起,大明朝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万大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