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劝酒不劝色!为何谏臣魏征敢劝谏唐太宗私生活

  俗话说,劝酒不劝色。成就一桩好事可能需要很复杂的过程,而搅黄一件事有时只需一句话。按照通常的规则,一个男人有了花心,另一群男人往往假装不知或暗地怂恿,虽不想当牵线的红娘,但也不愿当棒打鸳鸯的法海,人们一般的态度是在沉默和好奇中让他们往好处发展,这就叫成人之美。

  不过,唐代名相魏征却不按常规出牌,竟让李世民失去了即将到手的美女,与众不同地掐掉了李世民的花心。

  贞观二年,贤惠的长孙皇后发现了一位郑女才貌双全,倾国倾城,便亲自向老公推荐,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一听,正中下怀,喜不自胜,下诏许聘。宫廷内外紧张起来,上上下下的官员们开始张罗着如何把这桩好事办好。

  唯有魏征得知后,有些不高兴,立即入宫进谏说:“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无家室之欢。现在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这是为民父母做的事吗?”太宗听后,依依不舍地收回了成命。

  谁知,房玄龄着手调查后,发现郑氏许人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所以坚持诏令有效。这时候,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并无订亲之事。太宗的花心又荡漾起来,但魏征却毫不留情地说:“人家否认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于是太宗便死了这条心,一桩“美事”就这样被魏征无情地搅黄了。

  男人在美女面前往往是容易冲动的,你把他吃到嘴里的肉再掏出来,这如同虎口拔牙,况且魏征拔的是皇帝的牙。那么,魏征坏人好事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把魏征拉入旗下,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犯颜纳谏的事也时有发生。因为他认为魏征提出不同的意见,完全出于公心,有利于李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有时虽然魏征说得很直很难听,他都能咬牙听进去。这一次魏征虽然掐了他的花心,但太宗依然坚信,魏征是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为得一小美女,而失去一栋梁,孰重孰轻,一目了然,所以他按住了满腔的怒火。当然,太宗心中的这点小算盘,魏征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敢。

  长期以来,太宗与魏征明有君臣之分,暗以朋友相待,彼此交心,无话不谈。魏征向太宗灌输了君臣之间一体论、忠臣和良臣区别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论,这使得太宗的胸怀不断开阔,容人的气量不断增大,辨别奸贤的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隋唐佳话》中的一个故事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太宗有一宠鹞,偷偷放在臂上赏玩,看见魏征过来,吓得赶紧把鹞藏到怀里。魏征知道后,借口说事予以讽谏,结果因聊得时间太长,鹞闷死在太宗怀中。魏征知道,既然他能把皇帝的宠物闷死,也完全有能力把这桩婚事搅黄,因为他知道,对于皇帝来说,一个美女与一只宠物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他敢。

  其实,干预唐太宗私生活的也并非魏征一人,此前魏征的老领导、同朝的宰相王珪就已经坏过一次太宗的好事。有别于魏征的抗直激切,王珪的谏臣风范是雅正而不屈。有一次,他针对唐太宗收纳卢江王妃为侍妾一事,婉转地申诉杀人而取其妻、“知恶而不去”的不当,当场就把这桩“美事”整没了。既然别人能顶风这样做而平安无事,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所以,魏征也敢。

  俗话说,己身正方能正别人,魏征严以律己、生活简朴使他最有发言权。在家中,魏征没有妻妾成群,而是独善夫人;除了爱吃醋芹,也没有其他奢侈的爱好。魏征的家庭私生活背景,完全可以让他在太宗面前挺直腰板,直言相谏。

  这一次,魏征毫发未损地掐死了太宗的花心,全凭自己一身从里到外的硬功夫。可怜的是,像房玄龄之流的溜须者,见到上司有好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去逢迎,不知他到底是把上司往火堆里推,还是真正为他着想,这大概也只有让历史来评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