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事变?是为了权利吗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另有起因?从权力分配看其发生的必然性。

  在传统史书和民间小说中,玄武门事变是文官集团代表、太子李建成联合弟弟齐王李元吉陷害秦王李世民,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力量逐渐壮大,李世民最后为了挽回局面,拼死一搏,殊死一战,发动“玄武门事变”。从正史上看,李世民集团似乎处于弱势,而事实上,李世民通过自己的谋略和胆识扩张势力,其实际权利早已超过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通过这个官职打造自己的行政和军事班子,这也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发动兵变成为皇帝奠定基础。

  ②: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说服李渊发动“晋阳兵变”,后李世民被封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之后李渊称帝,李世民就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李世民通过这些官职控制了皇宫禁军和长安京城附近军队(保卫长安京畿)。

  而反观太子李建成的实力,虽然他是太子,有东宫官员和东宫六卫率等支持,但这些人员和军队还要受到皇帝的限制(怕太子造反),而且李建成太子并不像李世民有很多实权职务,只担任虚职。这样太子在实力就相形见绌了。

  李渊也是唐朝开国皇帝,他也明白李世民势力壮大后势必会危及自己的皇位。

  为什么李渊要给李世民这么多的官职和封号(秦王)?

  李世民对唐朝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起初晋阳兵变时,由李世民带领起义,之后带领军队和隋军艰苦作战,并协助李渊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初,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仍有很多割据势力占据一方,严重损害了唐朝的利益。

  从618年开始,李世民参加四次大型战役消灭割据势力。

  先破薛举,铲除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失地,消除来着北方的威胁;虎牢之战,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唐朝的实际控制领域大大扩展,李世民更是唐王朝统一的奠基人。可谓劳苦功高。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关乎皇位稳定继承的重要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它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所以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就算李世民功劳再大,也没有当皇帝的希望。

  但对于李渊来说,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是他的儿子,李世民也从小聪慧,深得李渊的欢心,他跟随李渊征战多年,所以也会有父子之情,只不过后来为了权力两人形同陌路,已谈不上父子情深了。

  但对于李渊来说,两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更何况李世民建立了不世之功,但一切事务都要服从制度。

  李渊通过给李世民这个儿子很大的封赏和以安抚李世民这个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被制度束缚的儿子,以安抚其心。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能力也不容小觑,他在南征北战中都带着俩儿子以考验他们的能力。

  皇太子李建成也非等闲之辈,他在早期反隋战争中,协助李渊招募精兵,他在河东地区秘密联系招募有才能的人,之后也得到了李渊的赞赏。他也治军有方,军队里制定军令规矩,以身作则和士兵同甘苦,只用了9天就平定了整个西河。

  后来李渊觉得李建成可靠,就立他为皇太子,一般立完皇太子后,皇帝会有所行动来提防太子,而李渊想法是大力赏赐李世民,为李建成培养一个“对手”,李渊只是为了磨炼李建成的能力,谁成想,李世民集团后期实力日渐壮大,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李建成集团再想除掉李世民,已经到了非得打一次内战不可的地步。

  李建成身在高位,以后必定是大唐君主,而在制度面前,李世民就是一名臣子,按正史来说,李建成集团和李世民集团明争暗斗,皇宫表面毫无波澜,暗地里则是波涛汹涌。

  李建成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地位难保,而李世民也被皇权所诱惑。

  两大集团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李建成曾下毒谋害李世民,626年李建成出征回来打算刺杀李世民),不曾想,李世民买通东宫官员,得到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

  结局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完胜而结束,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成为太上皇。

  所以综上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既有李世民被迫无奈的反击也有为自己皇位考虑的成分,两个共同作战的亲兄弟,可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那有亲情可言?兄弟为了皇权自相残杀,反目成仇,其结局更是令人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