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在东北龙兴之地是什么样的?汉人的地位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众所周知,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满人,他们来源于东北地区。因此当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东北就成了清朝的“龙兴之地”。
在清朝初期,满清统治者禁止汉人移民到东北,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有几点:一是为大清王朝留下后路;二是保留一支不受汉文化影响的八旗劲旅;三是维持满人的文化和祖宗传统;四是保持对东北地区人参、貂皮、黄金等重要资源的垄断地位。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满清统治者三令五申禁止汉族移民,但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从清朝中期开始,汉民北移的运动已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到了十九世纪初,整个东北除了一些边远地区外,几乎人人都会说汉语。汉文化在东北迅速流行开来,许多满人甚至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说了。
1800年后的东北主要由三类群体构成:旗人、汉人和部落民。旗人作为创建清朝的成员,在表面上似乎高人一等,但实际上只有旗人中的上层阶级,才具备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在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是农民、商人、工匠和被流放到此的官员。其中,流放的官员和富有的商人居于社会上层,地位仅次于旗人高层官员。汉人官员如果仅仅是被免职流放,而没有附带更多的罪名,那么他们在东北还是会被旗人上层所接纳,乐于与他们交往。在当时汉文化盛行的情况下,多结交一些汉族文化人也被视为是一种身份和面子的象征。而商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地位很低,但这种局面从十八世纪中后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旗人官员在商业方面都需要仰仗这些汉族富商,所以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也是给足了面子。
至于那些普通的汉人,比如农民、小商贩、工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基本上和普通旗人没有太大区别。旗人只有在应征入伍方面拥有一定的特权。当时只征召旗人的八旗军待遇优厚,普通兵丁的粮饷和一个九品官的收入差不多,但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八旗兵丁。
另外还有一类群体就是部落民。这些部落都是早期归附于满清,但又没被纳入八旗编制之内。理论上,部落首领的社会地位和最高层的旗人很接近。但实际上,这些部落都位于边远地区,地理位置上比较孤立,汉化程度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位于边远地区的部落首领因公或因私来到满汉聚居的城市时,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在旗人眼里,还是在汉人眼里,他们俨然就成了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至于普通的部落民,他们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了。
所以,在当时东北的“龙兴之地”,旗人高层官员的地位最高。被流放的汉人官员和汉人富商位居其次。普通旗人地位略高于普通汉人,但差别不大。部落民首领的地位理论上很高,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仅限于自己的部落之内,并不太受旗人和汉人的重视与尊重。普通部落民的社会地位在上述几类人中是最低的,不过他们都长年居住在边远地区,基本没怎么和其他群体的人接触,所以也不在意被孤立于社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