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服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虽承袭汉代遗制,但形制上也有了一些变化。用于祭祀的冠服基本上是沿袭前制,没有大的改动。朝服的首服此时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小冠与笼冠。

  汉魏之际,频繁的战争使社会财力日益艰难,两汉冠服制度已经很难维持。以往的冠帽,这时已多用幅巾代替,就是用一块皂巾包头(即“幅巾束首”)。“幅巾”可以束发,就不用绾发加笄,较之以往的冠帽方便实用。从南朝大墓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及《北齐校书图》、《高逸图》等名画中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隐逸之士,每人头上裹的都是皂巾。

  这一时期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虽然还在流行,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间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它演变而成。这种冠当时男女通用。此外,还有卷檐似荷叶的卷荷帽,附有下裙的风帽,有高顶形如屋脊的高屋帽,尖顶、无檐、前有缝隙的帢以及突骑帽、合欢帽等形制。帢则是魏武帝亲自设计并率先戴用的。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生活资料匮乏,他以缣帛替代鹿皮,制成皮弁的样式,并定名为颜帢。经由他的提倡,这种首服很快在朝野流行开来。

  洛阳博物馆之北魏时期陶俑:小冠

  由于幅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首服,所以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裹头,风流名士,甚至各级将领亦头着缣巾。缣巾就是以缣束发的幅巾。缣,双丝织的微带黄的绢。《三国志·魏武帝纪》注:“汉末王公,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而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战争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所谓纶巾,就是用青丝带编成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发明,又名诸葛巾。当时还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例如,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就因为头戴黄巾而被史称“黄巾起义”。

  北朝笼冠女俑

  幞头:北周武帝用幅巾制之,并加裁四角带,名曰幞头,又名折上巾。自幞头盛行后,其他冠逐渐少用。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帽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展起来。当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还有纱帽在流行。帝王居宫中可戴白纱帽,士庶戴黑纱帽,另外还有卷荷帽,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士所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