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五帝的禅让制是怎么出来的?“禅让”只是想象中的美好罢了!

  有人都知道禅让是怎么回事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轩辕氏以其巨大的军功威望和完善的内政改革,得以称为天子,建号“黄帝”,并建立了可以继承的家族首领地位(这一点,我已经在上文提到,欢迎移步为何天子都要自称黄帝后裔?解析黄帝如何建立华夏第一家族)。黄帝之后,五帝开启了“禅让制”的美好政治传说。

  近年来,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这一美好传说遭到了更加广泛的质疑。那么,五帝之间的帝位传承背后有着什么深刻的内涵,究竟是禅让呢,还是政变呢?

  1黄帝死后,酒精谁即位了?

  《史记》记载,黄帝死后,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氏立,是为帝颛顼。

  然而,同时又记载,黄帝另一个嫡子玄嚣号为青阳,昌意却没有。在《尚书》等古籍的记载中,也把玄嚣称之为少昊氏,列为五帝之一。一般上古时代,有一定地位的才有“号”。

  这明显说明昌意的地位要略低于玄嚣。那么,如果是颛顼即位,那么这一切就显得不合理。

  这说明,玄嚣极有可能才是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的那个人。

  那如果是这样,为何《史记》中不见少昊的记录而见颛顼即位呢?

  同时,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同时《国语·楚语》中记载“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九黎是蚩尤的后裔,而共工是炎帝之前的部落首领,现在属于被征服的华夏部落之一)

  共工争为帝

  结合这些记录,可以大致明白:黄帝建立的华夏虽然初具国家形式,黄帝以其巨大威望压制着众部落。但部落联盟性质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黄帝一死,就有部落开始要跳出来。而即位的黄帝长子少昊,不能弹压,便启用了侄子,昌意之子高阳氏。

  少昊在位时间应该很短。少昊死后,而成长起来的高阳氏继承了天子之位。(或许由于少昊没有太大作为,或者没有全部继承黄帝的天子地位,太史公就把他给忽略掉了。)

  高阳氏即位后,进行了广泛的巡游,并弹压了共工氏和九黎部落,使出现危机的华夏再次回到正轨。

  而高阳氏也得以名声大振,得到了帝颛顼的称号。

  然而,颛顼死后,帝位却再次回到了玄嚣一系的帝喾。帝喾名高辛氏,是玄嚣的孙子。

  这又是为何呢?

  有两种解释,第一,颛顼只是暂代少昊,因此颛顼死后,又主动把帝位传给了玄嚣系的帝喾;第二,颛顼没能建立起权力继承的体系,上古时期并没有达到集权,颛顼死后,在一些列的政治在运作之下,玄嚣系重新夺得帝位。

  上文提到,昌意系的地位要低于玄嚣系。而且,从后面帝舜的相关记载来看,昌意系在颛顼死后,就全面衰落了。

  从这里分析,应该是第一种情况,颛顼以其突出的个人能力使得少昊以他代帝位,颛顼死后,帝位自然回到了玄嚣一系,而颛顼的后人没有受到太大的优待。

  颛顼之子为穷蝉。·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史记·五帝本纪》

  因此,黄帝死后,帝位是传给长子玄嚣系的。但颛顼的即位,表明另一个嫡子昌意系虽然比不过玄嚣系,但也是有一定势力的。这为后来帝位落入昌意系埋下了伏笔。

  2玄嚣系的帝位传承

  上古时期,华夏与其他早期的民族部落一样,帝位的稳固在于民众的服从,谁能拥有人口,谁就能拥有权力。

  帝喾即位以后,“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这个记录虽然是很夸张,但是说明在颛顼和帝喾两代人的治理下,华夏再次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这为后面玄嚣系帝位的稳定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帝喾死后,他的长子挚即位,挚即位后不久就死了。帝位又传给了挚的弟弟放勋,放勋便是我们熟悉的帝尧陶唐氏。

  从帝喾到帝尧,帝位在玄嚣系中稳定的继承,印证了上文玄嚣系的帝位继承和昌意系的相对低位略低。

  帝尧是一位仁君,大致相当于后世宋仁宗那种。帝尧在位的时间特别长,长达98年(应该有水分,下一节分析)。

  后世许多在位时间长的帝王都是前半段英明神武,后半段晚节不保。帝尧好像也是如此。

  帝尧执政的前半段,政治还是十分清明的。值得一提的是,帝尧时期,在天文和历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将一年定位366天,并且知道以闰月进行调整(岁三百六十六天,以闰月正四时);并且分出了春夏秋冬,对农时有了基本的认识。

  歌舞升平的帝尧时期

  于是,帝尧时期,华夏变得更加的富有了,而帝尧也在歌舞升平、四境平和的情况下,开始了有些怠政了。

  史记中对于帝尧的晚年,是颇有微词的。帝尧的怠政大致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官员不加以认真考察,用人不当,分工不明。尧任用鲧治水,结果九年都没有什么成效(尧于是·用鲧,九年,功用不成);帝尧任用了禹、皋陶、彭祖等人,却没有明确的分工(未有分职)。

  其二,耳根子软,不能御下。辅佐帝尧的四岳屡次出现不合理的意见,但是帝尧拗不过他们的坚持而听从(岳强请试之),比如鲧的举荐;驩兜要用共工氏,尧不同意,结果共工还是成为了驩兜的工师。

  这样的情况下,华夏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好。浑沌、穷奇、梼杌等黄帝家族的宗室和饕餮(合称四凶)开始在利用自己的权势欺压民众,帝尧不能处理,威望也有所降低。

  同时,帝尧晚年,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危机,第一个是洪水的泛滥;第二,是三苗的骚扰和共工氏的再次崛起。

  这两个危机使得华夏民众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了,而且从共工“旁聚工布”和帝舜“三年成都”来看,华夏的民众开始部分脱离帝尧而投向共工和帝舜。

  帝尧的怠政应该让玄嚣系失去了很多内部的人望,这给了昌意系一个难得的机会。

  果然,帝尧认识到了这些危机,但却感觉力不从心,于是让四岳广泛举荐。最终,帝尧启用了年轻的新人,昌意系的虞舜。

  3虞舜的上位和昌意系权力的扩大

  史记中记载,帝尧是直接并主动将帝舜作为帝位的接班人来考察的,子彧认为这不合情理。

  子彧认为,帝尧是在不得已的情况被迫启用帝舜的,等到舜掌权后、玄嚣系已失人望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传位给虞舜的。为什么呢?

  有三个原因,第一,共工氏已经有相当的实力(旁聚布功),帝尧不用,说明帝尧害怕启用有实力的人会影响到他的地位,这说明他其实还不愿意传位。

  其二,史记中,让四岳举荐的对话出现了两次,说明这件事帝尧应该考虑了很久,而两次问话中间,还出现了让四岳举荐治水之人的对话,还用了不确定的鲧,说明当时洪水已经泛滥,帝尧病急乱投医;

  第三,帝尧放弃有权势的共工不用,而启用的这两人,鲧和虞舜,势力单薄且有相当大的缺陷:鲧桀骜不驯、不被族人认同(负命毁族);而舜则是颛顼的六世孙,血统疏远。有缺陷,证明威胁小。

  这两件事说明,当时的华夏已经显现出重重危机,帝尧威望下降,玄嚣系在部落中人望有所降低。帝尧不得已启用了昌意系中相对威胁较小的鲧和虞舜。

  然而,虞舜虽然血统疏远,却有着相当的政治能力。他的政治能力主要就一个方面-能得人心:他父亲和后妈的儿子都想杀他,他却“以孝闻”;六世以来,舜的家族都“皆微为庶人”,舜却能够数年之内赢得相当多人的归附(一年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刚刚提到上古时代,想要得到帝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得到人口归附。因此,这才是帝尧又不得不启用虞舜的原因。因为帝尧晚年,洪水肆虐、内部离心,三秒骚扰,华夏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才。

  这也是为什么帝尧在启用虞舜的时候,还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将两个女儿嫁给虞舜,第二件事是让九个儿子跟着虞舜。嫁女儿为了六世“微为庶人”的虞舜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派儿子的意思,也可以顺便监视着虞舜。

  于是尧乃使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

  这透露着,帝尧启动虞舜时候的矛盾心理。

  矛盾的心理

  虞舜被启用后,很快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罢黜流放尸位素餐的驩兜、鲧等人、迁作乱的三苗等、将官员进行分工、流放四凶,还制定了三年一考、九年一迁的官员考成办法(三年一考功,三考绌陟)。这体现了虞舜卓越的政治能力。

  然而,改革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虞舜任用了颛顼的八个后人(八恺)和帝喾的八个后人(八元)。

  这种广泛的提拔,说明,在改革的过程中,虞舜也在通过提拔新人培养自己的嫡系,逐渐掌握着华夏部落联盟的实权。虞舜还通过对昌意系(颛顼八恺)和玄嚣系(帝喾八元)的平等提拔,不知不觉中增强着较弱的昌意系的实力。

  虞舜是颛顼的六世孙,昌意系的远支。然而,这个血脉渺远的虞舜的政治能力和收服人心的能力十分强劲。即使如此,虞舜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来提高昌意系的实力和自己的威望。

  这个很长时间大概是多久呢?大约20年。

  但是20年后,昌意系和虞舜本人的权力越来越大,这导致昌意系的声音越来越大,而玄嚣系因为帝尧的怠政和昌意系权力的扩大,失去了多数的支持。

  昌意系获得广泛的支持

  这样的情况之下,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虞舜,让虞舜代行天子的权力。

  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史记·五帝本纪》

  这个做法实际上不太合理。虽然当时的华夏还没有完全集权化,但是在自己生前随意放弃天子之位的做法还是十分危险的。即使要任用虞舜,可以让他任事就可以了,何必要让他摄行天子之位呢?这也是唯一一例五帝生前禅位的。

  因此,这种行为应该是不得不为。

  那么,帝尧这样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类似于南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宗室疏支赵昚的做法。玄嚣系已失人望,帝尧不得不考虑传位。反正是传位,挑选一个血脉疏远的支系,或许还能保证自己让位后的颐养天年;第二种可能,虞舜和昌意系,攫取了大权,逼着帝尧甚至于采取暴力手段夺取了帝尧的帝位。

  帝舜是否采取了暴力手段?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更大些,因为虞舜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掌握相当的权力,而当时部落联盟,各部落有相当的自主权,丹朱等人如果勉强即位,只会导致华夏离心,部落联盟离心力越来越大。而正好虞舜是远支,让位以后也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而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帝舜上位以后应该会削弱帝尧的影响力。这与后面帝尧死后的三年丧期等等行为不符。

  因此,帝尧经过慎重全面的考虑,做了这个有点无奈但不得不做的选择,将帝位传给帝舜。

  而帝舜上台之后应该没有像《竹书纪年》中记载的那样对尧做什么。因为根据帝尧死后“如丧父母”、“三年不得举乐”等记录,舜应该对让出帝位的尧还是不错的。

  但帝舜的上位标志着经历了多个世代的争夺以后,昌意系相对于的全面胜利。从舜到禹虽然也不是父子传递,甚至于禹的辈分要高于舜很多,但两人都属于昌意系。因此,从舜至夏朝灭亡,帝位都掌握在昌意系的手中。

  子彧说

  实际上,黄帝死后,华夏首领(天子)的传承是在他的两个嫡子玄嚣和昌意的后裔中传递。从少昊到帝尧,帝位基本都是在玄嚣系内传递;而从帝舜到夏,帝位变成了昌意系。

  黄帝有意传位玄嚣,因此一开始玄嚣系有着天然的权力优质,即使在颛顼即位之后,他们能够将帝位掌控在玄嚣系手中。而帝尧的怠政,和舜的启用,给了昌意系巨大的机会。虞舜准确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帝位变为了昌意系。

  而五帝帝位传递的核心原因,是华夏国家化进程还比较低,不能够集权化,各部落还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因此,黄帝的嫡系子孙中,谁能够让华夏更加强大,凝聚更多的人口,就能够容易上位。反之,即使血脉较近,也难以上位。

  但这种趋势,在舜到禹的时期已经开始慢慢变质,因为经过改革,集权化程度已经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