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太监为何大多不识字?
导读:自宦官出现以来,历朝历代,无论宦官的地位或升或降,也都是处于极其悲惨的境遇。将一个正常的男性折磨成得不成人形,还要让他们做奴隶,永远的活在社会的阴影里,受尽世人的蔑视与轻贱,直至一生,这本身就是野蛮和丑陋的。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行为处事都非常小心谨慎的人。朱元璋常常会怀疑别人,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是奏折里的词句,只要他认为对他不利的,全部都会治罪,动辄就会砍头。抱着这种怀疑一切的心理,朱元璋看着身边的任何人都很可疑,宦官们也不例外。朱元璋对宦官的危害非常警惕,他曾说“此曹善者于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因此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范围和人数。洪武十七(1384)年,朱元璋立铁牌在宫内,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文字。此外,还有禁令不准内官识字、不准与外官通信、不准兼有外臣官衔、不准穿戴外臣官服、官阶不得高于四品等。《明史·宦官传》载“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可见,明初宦官不但没有可能进入政治舞台,连受教育的权力都没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朱元璋离世。
从明成祖永乐朝开始,宦官渐渐地受到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担任监军。朱棣将宦官不能干政改成了不得擅自作主,此改动使得宦官的权力范围极大的扩展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此前已有太监李兴奉旨前往暹罗慰问国王。可见,此一时期,太监居然获得了出使外国的权力。此后,明代诞生了史上最为著名的特务机构,东、西厂。永乐十八(1420)年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太监的职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彻底违背了其曾祖父朱元璋关于太监不准识字的谕令,自宣德元年(1426)起,在宫内设立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而且,朱瞻基这样做的目的非常可笑,竟然是教会太监识字以后,从中选择秉笔太监,代他用朱笔批文,以便他任意荒怠政务。由此,太监读书识字成为定制,这一举措为明中后期太监走上政治舞台,甚至执掌国事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可以看出,明代皇帝的昏庸程度实属出奇。
此外,随着宦官数量的急剧增多,宦官机构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总称为二十四衙门的完整格局,数量也在明末时发展到了上万之众。人满为患,明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成为明代宦官专政之祸的源头。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清代吸取明朝的教训,对宦官的管理和约束十分严格,从奖赏、惩罚、考核、职务调动各方面全面限制。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如果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专权干政就更是不可能的了。清顺治仿照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因此,清代除了在末期时出现了太监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屡犯禁例的行为,但是尚不属于专权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