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冷兵器:“鞭”和“锏”的使用优势和不同之处

  平常总有人说:“来个杀手锏!”,估计说这话的人大都不知“锏”是什么东西。笔者虽早就知道锏这个冷兵器,也知道“锏”是由“鞭”的产生的,但是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鞭和锏的更多的知识。今天不禁想起了关于鞭和锏的事情来,在此写片烂文博大家一笑。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本文说的是硬鞭)。

  锏,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武术短器械。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使锏多用双锏。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啰啰唆唆引用了一大堆,想让大家了解多一点,其实通俗的讲来,无非是个四棱或多棱的好看又沉重的铁棍子!而且开始时主要是身后藏着的暗器。

  自从汉朝和隋朝发扬光大以后,鞭和锏就成了名家的兵器。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双鞭,秦琼(字叔宝)善使双锏,后来这两个名将成为老百姓喜欢的门神了(也有带刀的门神),看来喜欢这两个冷兵器的人是大把。

  鞭和锏的使用者主要是马军将领,是力量型兵器,如此看来这就是古人的没有爱心的地方了。古人够贼的,知道自己每天提着双鞭或者双锏太沉重,于是总是将这个兵器挂在马鞍上,让马平常驮着。及至上了阵上,连人带鞭或锏,那马的负重不一般了。有的鞭或锏每支最重的要80斤(古16两为现在1斤),两支要160斤,加上人和其他武器的重量,马那能受得了这个重量?还要在阵上奔跑?这不是欺负马嘛。古人可能用此办法也能偷懒一下,往往战几下就跑回自家阵中,说是“马不堪力”!将领偷懒或是本领不济的话还找那可怜的马的不是,马儿何罪之有?出生入死那份幸苦就不说了,还要被主人骂!怪不得大家平常遇到诅咒时候发誓:如果怎么怎么,让我来世做牛马。敢情如此说来,托生为马实在是不如托生为猪八戒了。

  再说鞭和锏的长度吧,鞭和锏可能起自春秋,经过秦汉两朝,在隋朝就盛行了,延续到清末。那么看看这两个兵器的长度吧: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看来,鞭和锏的长度大约是80--90公分吧。如果用于暗器则短,用于正式兵器则长。看来长度是不大,当然也由每个人自己定,似乎长了显得威风吧。随着时代的发展,由最初的几棱铁棍子变的好看一些了,有的还值不少钱。秦琼没有钱时,就想起卖了马当了锏。

  但是,笔者尽管把鞭和锏想像的再怎么美好,似乎总觉得这两个劳什子实在不敢恭维。这两种铁棍子那里有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和程咬金老爷的两只“板斧”来劲?同样是力量型兵器,起码是铜锤也比它们强吧?那大刀不是斩华雄,斩六将,那板斧不是弄得程咬金当过一把手?使这两种家具打仗的将领,说到底也是轮两支铁棍子,那里能让人害怕?就算是将铁棍子轮的十分高超技艺,击中了对手,轻易也见不到血呀,除了水平太低的对手死了,对高手来说,被击中顶多也就是个残废而已。这么说来,鞭和锏哪里有大刀和斧子立马让所有对手害怕的威力?由于沉重的缘故,轮的速度又慢,轮起来又不会呼呼作响,又不会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实在是没有可夸耀之处。不过,用鞭和锏打对方的马头倒是相对说来容易一些,可怜的马极有可能是鞭和锏最大的敌人了。同时这也可能带来一个事情:马儿也不笨,时间长了就知道对方手里这玩意主要是来打碎自己的头的,如果上阵来马儿,不几个回合下来,看见对方的将领手里抽出鞭或锏的话,可能赶紧就夺路而逃。这样的话,显得对方使鞭或锏的将领本领高强,而马儿所驮的主人自然给人的印象就是打不过对方了。假如这是真的话,鞭和锏真是“狐假虎威”的成分居多了。

  不过鞭和锏据说是出手快的暗器,笔者想像不出来将领抽出来两样沉重的兵器的速度有多快。

  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说,舞鞭弄锏可能是“作秀”的成分不小。尽管后人也总结了若干的“鞭法”和“锏法”等练鞭和锏的武术秘籍,但是毕竟流传不下来,到了元朝建立之后,鞭和锏被闪亮的马刀击败了,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后来的人们习武玩鞭和锏的话,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的意思。因为暗器发展的很快,中国人搞暗器那是别的国家的人比不上的。举个例子来说,水浒里张清手里的兵器是刀,及到打不过对方的时候,摸出小石头,扔出去一打一个准,一天打败十几个武艺据说是高强的将领就容易的跟街头大妈做体操一样。

  毕竟这两个家具是在中国冷兵器时代有过许多的威风,而且名将使的多一些。自从关老爷用大刀之后,以及多种厉害的兵器出台之后,鞭和锏就用处不大了。本文一则纪念这两种兵器,二则和大家一笑,轻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