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迁陕奠基西北医学教育,植根三秦传承百年
回看陕西乃至西北现代医学发展脉络,不能不提到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大医学部,以下简称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1937年抗战迁陕之后奠基和领军砥柱作用,其1940年由汉中回迁西安即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对陕西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历史意义。
抗战迁陕
奠基西北现代医学及教育基础
1937年,抗战烽火骤起,为拯救中华文化教育根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中国思想文化的战略企图,国立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令迁转西安。其三校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组建起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开始了在大西北的教育救亡行动,也由此奠定了西北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的基础和格局,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因此随之落地更名西安临大医学院。1938年4月,战火逼陕,日机轰炸肆虐。西安临大再度徒步跋涉迁往汉中,更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再度改组西北联大,由原北平大学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医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医学院(今日西安交大医学部),加之稍早独立设置的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已成五校分立。
从1938年到1946年,国立西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坚守在汉中乡村僻野艰苦的环境中,冒着被日本飞机的轰炸,坚持行医兴教,移风易俗,在大西北开化现代医学科学理念;筚路蓝缕,奠基和开创了西北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弦歌不辍,培养出数百名民族复兴之高级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抢救和诊治了不计其数的抗战将士和百姓群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知名医学院之一。她为存续和光大中国自己首开的医学高等教育火种,为抗战大后方医学事业的坚守和发展,为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战胜利
复校未果回迁西安再发展
艰难困苦,始得玉成。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此时,当年迁陕苦斗的国立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三校的师生纷纷要求复校北平天津。1946年1月,教育部下令北洋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复校。而原国立北平大学因各院系重置及与教育部过节未消弭等种种缘故,虽经多方抗争要求,教育部终未同意其复迁北平。
复校未果反被合并,1946年8月,当时的教育部电令:1946年度起,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学(兰州部分后归于兰州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侯宗濂任院长。8月中旬,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随西北大学回迁西安,医学院院址设在城内崇礼路(今西五路)西北化学制药厂原址,在其西侧建设附设医院(今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同时由联合国总部、教育部及美国红十字会为医院拨赠、捐赠了大量病床设备、X光机、药品及器械等物资。1947年11月附设医院建成开诊,初设床位50张,并在钟楼张贴广告以示庆祝,为当时西安最大的医院,西安人称“西大医院”或“大学医院”。至此,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最终植根西北,叶落长安,最后变身为西北最负盛名的的西安交大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