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周族兴起于什么地方?周族的起源是什么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八世纪,是中国史上的西周时期。从这时起,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封建领主制的国家。

  周族早期的历史

  周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渭水有很多支流,漆水、沮水之间,上地肥沃,物产丰饶。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周能够勃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传周的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嫄,有邰氏女,出野,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后来弃就留在他母亲的氏族中,安家立业,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即有邰家室”。

  后稷诞生的传说,反映出周人在后稷以前,尚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从后稷起,古文献上便记载着周人父系祖先的名字,这些名字,显然是周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

  《诗经》上说,后稷长于种植,他种植的稷、黍、麦、豆、瓜、麻等农作物部长得很茂盛。古书上又说帝尧曾举弃为农师。这些传说反映了在遥远的古代,周人在耕作技术方面是颇为擅长的。

  自后稷十几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栒邑)。《诗经》上说,当时周的整个部落成员到豳以后,在那里建立庐舍、豕牢,然后在靠近河流的原野,开拓田畴,划分疆场,分配土地,继续他们的农业村社生活。

  周人迁豳后,就渡过渭水,“取厉取锻”,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并开始“彻田为粮”。所谓“彻田为粮”就是强制村社的人民用劳役的形式提供地租。

  自公刘九传至公亶父,这时被称为戎狄的西北诸游牧部落,也向渭水流域移动,周人受到他们的压迫,公直父率周人去豳,而迁居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和周人同时迁徙的还有其他邻近的部落。迁居岐山后,周人的社会起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营城郭,建室屋,设官司,并把各部落的人民分别组织在很多被称为“邑”的地域性组织之中,即所谓“以邑别居之”。看来周至公直父时,已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后来的周人称公亶父为太王,尊奉他为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公亶父死,子季历立。这时周人渐渐强盛,先后打败了西落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基本上击退了来自西北的游牧部落的威胁,巩固了周人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周人的强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故商王文丁杀掉了季历。

  季历死,子昌立,是为周文王。从季历起,商周关系日益亲近。商为了结好于周人,把挚君之女大任嫁给季历,后来又把莘君之女大姒嫁给文王。由于商周关系愈来愈密切,周人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受商文化。

  文王对农业生产颇为注意。《尚书·无逸》说“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又说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不敢盘于游田”。另外的古书又说,文王宣布了“罪人不孥”、“有亡荒阅”的法令。“罪人不孥”是不把罪人的家属籍没为奴隶。“有亡荒阅”是逃亡的奴隶必需找回来。看来当时的周人已经使用奴隶。更重要的是他推行“耕者九一”,即“九一而助”的办法,把劳动地租制度化。

  注意内政的同时,文王又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首先讨伐的是西北方面的犬戎,又伐密、邗等小国。文王还发动了戡黎(今山西黎城)的战争,他东进的意图已越来越明显,使商人大为惊恐。最后灭崇(今陕西长安县),崇侯虎是商王的亲信,周灭崇使商王朝失去了商在渭水流域的一个立足点。周灭崇后,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巩固了周人对渭水流域诸部落的统治。但终文王之世,周人未能摆脱商王朝的控制。

  武王伐纣

  文王死,子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即位后,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积极准备伐商。这时商的统治已经在内外矛盾的交织中濒于崩溃,因而失去了对周的防御能力。

  武王即位后二年,“东观兵,至于孟津(今河南孟县)。”这一次进军,只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侦察或试探而已。又二年,即公元前1027年,才发动了真正的伐商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武王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部落。武王的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没有遇到抵抗。不久即进据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北),这时商王纣发兵仓惶应战。《诗经》说“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商纣王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商军是由奴隶和贫穷自由民组成的,他们对周人并无故意,反而把周人看作自己的救星。古书上说,当时商军在战场上起义,倒转戈矛以攻于后。战争以武王的胜利而结束。中国史上最后的一个奴隶制国王帝辛,自燔于火而死。武王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