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会发生腊子口战役?简直就是拿人墙堆出来的

  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之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沿若尔盖巴西,班佑继续北上。蒋介石急调军阀进行围追堵截,并命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部在腊子口、岷州一带阻击,妄图把人困马乏的红军消灭在此。另外,它的另一侧则是卓尼藏族土司的2万武装。而正在此时,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坚持南下川康,最后竟达到了以武力相威胁的地步。9月10日,毛泽东率8000余红军壮士孤军北上,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不打下天险腊子口,红军在军事、政治上将十分的被动”。因此,俄界会议的另一议题,就是组织开展攻打天险腊子口的战役。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腊子”在藏语里有“山坡、陡峭”之意,腊子口则由藏语“腊子库”演变而来,意思是“山脚的深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长30米,宽8米的口子内一座木桥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撕碎敌人在腊子口的封锁、打通北上通道成为红军当时唯一的选择。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1935年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打响,红军先后发起了五次猛攻,因山势地形异常险峻,兵力无法展开,都未成功。红四团指挥员王开湘和杨成武趴在前沿阵地上观察敌人布局时,发现了敌人的布防漏洞。原来,敌人在桥头建了一个碉堡,但修碉堡利用腊子口的山势地形,以及后方的悬崖峭壁,碉堡上并未修建盖子。当时,敌人将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前方,而两侧却没有部署兵力,王开湘与杨成武想,如果有人能从悬崖峭壁爬上去,红军上下两面夹击,就可能会打下隘口。

  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迂回部队中的一个贵州籍苗族战士(人称“云贵川”)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爬上悬崖。不久,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先后升起一白(表示迂回成功)一红(表示总攻开始)2颗信号弹,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从敌人头顶用手榴弹轰击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红军战士犹如神兵天降,两面夹击,令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红军在腊子口的关键一招——攀登绝壁侧翼迂回,必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才能奏效。正面看似是“佯攻”,实则“虚中有实”,一旦突击队侧翼迂回成功、威胁到敌人侧后,正面红军主力就可趁敌防线动摇之际,发力猛攻。而侧翼部队看似是“主攻”,实则居高临下投掷手榴弹,压制碉堡火力,以掩护正面主力突破防线。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会从悬崖峭壁上打下来,弹药库又被摧毁。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腊子口被智勇双全的红军攻克。成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

  攻下腊子口的第二天,新任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经过这里时非常感叹,他说:“不知道昨天我们红一军团这些英雄,是怎么爬上悬崖峭壁投掷手榴弹的。”因为腊子口前面一段50米的崖路上,手榴弹的弹片、木柄铺满了一地。

  腊子口战役后,中央红军越过了征途上的最后一道天险,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的最后一次尝试。也打破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火并红军、篡夺最高领导权的阴谋,使中央红军摆脱了张国焘的威胁,转危为安。腊子口战役为红军进入甘南,开赴抗日前线打开了通路,以后红军迅速地走出了岷山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