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仇什么恨?明末大将袁崇焕竟被凌迟3543刀
袁崇焕之死可以说的上是千古奇冤。他作为明朝首屈一指的守关名将,他专心打造的关宁防线屡屡让一心进犯的后金军吃到苦头,就连后金的杰出英雄努尔哈赤也被他的大炮轰了,如此功勋卓绝的名将怎么就让年轻的崇祯皇帝给剐了呢?当时袁崇焕所获罪行主要有三条:“擅杀岛帅”(未经皇帝允许,擅自斩杀守岛总兵毛文龙);“与清廷议和”(袁崇焕未经皇帝许可,私下同金军议和);“市米资敌”(拿自己的钱买军粮资助敌人,说白了就叫叛国通敌)。上述罪状前两条非议不大,毕竟袁崇焕有过这样的事,最有争议的是第三条“叛国通敌”!
袁崇焕有吗?还真不好说,不过从袁崇焕的表现来看,似乎有反叛的种种迹象。我们不妨看看事件的大致经过。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又没了活法儿的后金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再次铤而走险到大明抢劫。正是吃一堑长一智,聪明的皇太极没有再犯以前的错误,没有硬闯关宁防线,也没有与袁崇焕死磕。中国这么大,通往关内的道路不只山海关一处,后金军发挥了不怕长途奔徙的精神,硬是绕过山海关,远走蒙古,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跑到了北京外围。
着急的崇祯皇帝忙令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阻击,而袁崇焕却是只追不击,任由皇太极和后金军烧杀抢掠,一路杀到北京城下,赶到北京城的袁崇焕向崇祯上书,要求带兵入城。在明朝边关大将领兵到北京外围已犯皇帝大忌,现在在外有金军围攻的情况下,不舍命阻击,却竟要带兵进京城,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摆着要里呼外应,叛国通敌吗?很多人这样认为,当然崇祯皇帝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皇太极趁机设施反间计,说袁崇焕早就给我们窜通好了,要反你崇祯!袁崇焕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最终崇祯皇帝以袁崇焕叛国通敌,处以凌迟。
看似袁崇焕的死有些冤,不过即便没有上述事件和上述几条罪状,袁崇焕也迟早难逃被崇祯处死的下场,因为他的命运在他与崇祯皇帝开玩笑的那句戏言时就已注定。
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了,朱由校又膝下无子,按照明朝的先例,兄终弟及,年仅十七的朱由检继位皇帝,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朝皇帝前后十七人,除却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后来的皇帝们集体平庸,政治上建树不多,却一个个思想离奇,行为怪诞,不务正业,不想着如何治国,却热衷于治国以外的事情。明武宗沉迷于豹房,嘉靖热衷于炼丹,天启皇帝痴迷于木匠……
后来的皇帝中崇祯还算不错的一个,没有特别的嗜好,能力也有些(铲除妖孽魏忠贤就是很好的例证),又勤于政务,很想励精图治,把大明这个巨大的躯体医治好,但崇祯是幸运中又有些不幸,幸运的是自己意外的获得了皇位,不幸的是前辈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大明在万历甚至在更早的嘉靖手里已经是疾病满身了,到了崇祯手里已是病入膏肓,一个腐朽之躯了,即便崇祯是扁鹊华佗这样的神医在世,大明也已经是无药可治,不能起死回生了。
辽东战局与大明情况相差无几,早已败坏,也是一副烂摊子。但辽东的战局关系着大明的命运,辽东不能解决,大明就不能安生。因此崇祯皇帝十分重视辽东战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就召见袁崇焕袁督师,询问他对后金、对辽东战事的看法。袁督师袁大人看人家崇祯皇帝年轻无知,便脑子一热,竟然开玩笑地扯了一句“五年全辽可复”(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收复被后金占领的辽东)。铁牛也能吹上天,这玩笑也开得忒大了吧!
但君无戏言,这话可非同小可,皇帝面前怎能随意开玩笑,怎能随便拿皇帝开涮?因此当时就有同僚小声提醒袁崇焕“你和皇上说的话是否当真?”袁崇焕淡淡地回答:“皇上刚刚登基,热切地希望消灭女真,所以把情况说得乐观点,宽慰皇上一下,让他高兴高兴。”同僚一听傻了“当今皇上如此聪明,到时定会找你兑现诺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袁崇焕也觉得自己的话过了头,牛逼吹大了,赶忙去向崇祯皇帝解释:“五年复辽,必须得到各方面、各级部门的鼎立支持和全面配合才行,不然没法实现。”崇祯随即下令,无论是户部的军饷,工部的兵器,吏部的用人,还是兵部的战场指挥,全要给袁督师袁大人开绿灯。
最后崇祯还给赐给了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辽东之事可由他全权负责,崇祯如此的信任袁崇焕,令袁崇焕在受宠之余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一句随意的玩笑话无异让他架上了火炉,必然要引火烧身,一句戏言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祸根,五年不能复辽,崇祯必要治他欺君罔上之罪。所以说话不能乱讲,牛皮更不能胡吹,尤其在皇帝面前。
在辽东任上,袁崇焕对工作尽心尽力,竭尽所能,但就像前边所讲,辽东大局早已败坏,能守住防线,不再继续丢失土地城池就已是万幸了,至于收回失地,消灭满洲八旗那纯粹是痴想。还没等了五年,就在袁崇焕吹下牛皮的第二年,皇太极就率领后金军绕过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在与数十万勤王明军对峙数月后才退去,后金铁骑一下击破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美梦,崇祯皇帝也中了反间计,以袁崇焕叛国投敌将他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