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的主要原因是啥?有何隐情
直接原因之一:最心爱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夭折
康熙皇帝好女色,不过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声名狼藉。康熙皇帝有一段时间特别宠爱顺懿密妃王氏,王氏是一个知县的女儿,她受宠的时间比较长,先后在康熙三十二年、三十四年、四十年为皇帝生下了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以及皇十八子胤祄。胤衸可爱而且聪明,康熙皇帝非常疼爱他,走到哪都把他带在身边,胤祄八岁的时候,康熙皇帝去木兰围场狩猎,胤祄也奉旨跟着一起去了,结果在途中病重,把老父亲急的了不得,可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挽救爱子的生命,在精心治疗后,胤祄的病完全没有好转的迹象,最后不幸夭折。这对康熙的打击很大,在他最悲伤的时候,作为胤祄兄长的太子胤礽不但丝毫没有关心弟弟的病情,反而在热河喝醉酒闹事,侮辱蒙古亲王和满族大臣,这一切令康熙失望到了极点,认为胤礽是个不孝不仁之人。
直接原因之二:皇太子半夜三更在皇帝床边偷窥
胤祄死后不久,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越发激化,父子之间,不要说亲情,连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没有了。胤礽对当时康熙的态度十分不满,更害怕父亲会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为了了解康熙的情况,胤礽不惜铤而走险,他买通了康熙身边的太监和侍卫,让他们随时向自己报告康熙最新的动态,除此之外,他还在半夜偷偷摸进皇帝的行宫,在皇帝熟睡之际偷窥。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康熙皇帝晚上睡眠不好,模糊之际仿佛看到了一双猥琐
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一下子惊醒过来。胤礽一看皇帝醒了,赶紧溜走,但胤礽那潇洒的背影实在是让康熙皇帝太熟悉了。
康熙震惊了,胤礽居然可以深夜不知不觉跑到自己床边来,这就意味着他也不难乘自己睡梦之中痛下杀手,史书之中,皇子弑父篡位的例子实在是让康熙皇帝触目惊心,这就令他下定决心,废掉太子胤礽,而且根本等不及回北京拜祭祖宗,就在避暑山庄把事情给办了。
但仅看直接原因,我们很容易把错都归结到太子胤礽身上。实际上不是太子胤礽太差劲,如果我们看看史书的记载,撇开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我们就会发现,胤礽之所以被废,并不是他生来就是个人渣,根子上还是跟康熙有着分不开的原因。用一句话说,那就是康熙的自信和权力欲望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不仅不能容忍权臣的存在,更加不能容忍储君的存在。任何人只要对皇权产生威胁,管你是谁,一概清除!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就是唯我独尊,发展到明清则君主专制到了极点。朱元璋废除丞相,滥杀大臣,凡是开国功臣对皇室有威胁或者可能产生威胁的,一个也不放过,自己拼命干活,一直干死,乐在其中。问题是他的子孙才能远不及他,结果废了丞相,自己忙不过来,只好搞了个内阁,把权力分给内阁一部分,让内阁帮自己做事。又因为皇帝害怕内阁权力太大,就把属于皇帝的决策权交一部分给宦官,由宦官代替皇帝在奏折上用红笔作批示。
权力分散,事情难办,发展到最后不是大臣互相斗,就是大臣勾结宦官权倾朝野,要么就是死太监控制内阁祸害天下,反正不把大明江山玩垮绝不罢手,最后他们胜利了。远在东北的女真捡了个大便宜入主中原。
游牧民族,文化干不过儒家,经济上干不过农业,于是老老实实当学生,把明代的制度老老实实照搬照抄,唯一有一点超过了明朝,那就是皇权的集中大大加强,而且清朝的皇室吸取老朱家的教训,狠抓皇室教育,皇子皇孙一个个在魔鬼集训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身体棒,能力强,个个文武兼备,这些人本来自身条件就好,再加上披上了龙袍,一个个恨不得吊炸天,反正我这也行,那也行。于是皇帝开始拿起小刀,从精神上阉割了大臣,清王朝文武百官跟明朝大臣一比,士大夫的节操碎了一地。清朝的太监就不说了,从精神到肉体,全给阉了,跟明朝的太监相比,那还真是埋汰了太监这两个字。
康熙皇帝的情况也很特殊,亲政之前受到权臣鳌拜的威胁,于是借孝庄的威势联合索尼翦除了鳌拜。之后又有三藩,拿着高管的薪水,还盯着董事长的股份,康熙年轻不懂事,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总之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削了藩,逼反了吴三桂,半壁江山沦丧,京师为之震动,差一点康熙皇帝就不想干了,后来吴三桂自己名声太臭,翻来覆去人心尽失,终于众叛亲离,一命呜呼。
三藩平定,康熙皇帝又剑指台湾,大臣反对无数,皇帝再次乾纲独断,可以说,他的圣旨是当时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主要动力,这件事情干得很漂亮,康熙的自信心再次膨胀。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大军深入乌兰布通,皇帝下令发起攻击,大臣纷纷表示反对,并要求皇帝撤兵,康熙再一次任性独断,打败了噶尔丹,连他自己也在事后对自己的乾纲独断洋洋自得。
康熙虽然大权独揽,视权力如禁脔,但是由于他聪明好学,能力过人,乾纲独断作出的决策大多数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并没有引起后人的批判,没有人因此指责他是暴君独夫。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吏治方面,康熙皇帝事必躬亲,他表面上经常询问大臣和大学士的意见,但最后无不是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任职外省的官员必须隔一段时间就进京述职,奉旨外出的官员要先请命,再复命,新上任的官员也要谢恩请旨。最牛逼的是,康熙开始了秘密上奏制度,命令一批官员,在中央和地方收集情报,随时上奏皇帝,所谓密折,就是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看。
这一招比朱元璋的锦衣卫、朱棣的东厂、朱见深的西厂还有刘瑾的内厂要高明的多,也狠得多,更是成本低得多,为什么呢?不用另设特务机关,在大臣中发展特务。
甭管你身居几品,千万不要小看你的同事和下属,你可以写密折,他也可以写密折,大家白天在一起喝酒赋诗,称兄道弟,回家后指不定谁就在灯下告你的御状,还有没有信任可言。答案是亲儿子都信不过。
把权力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高,往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问题。在康熙的眼中,胤礽虽然优秀,但跟自己没法比,这也是他对他所有儿子的看法,你们都不行,我在的时候,你们乖乖伺候好我就成,可事实上他也清楚,总有一天要交班,而且得交到信得过的人手上。这就是一个矛盾。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情况的日益恶化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康熙朝末年储位之争的恶果。
康熙活着,但他每天都在害怕,害怕自己被儿子们谋害,不得善终。他既担心儿子们平庸,接不下康熙盛世,又害怕儿子们能干,提前抢班夺权。在这种环境下,谁当太子谁倒霉,谁想表现谁遭殃。
大阿哥手握兵权,图谋储位,那就永远圈禁。八阿哥贤明下士,内外拥戴,那就冷落打击。十四阿哥立功西北,人望渐涨,那就留在西北,镇守边疆。
最后,终于让喜怒无常的四阿哥胤禛守得云开见月明。但他太平凡了,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太激烈了,他服不了兄弟,于是关的关,贬的贬,杀的杀。这股余波一直到乾隆朝初期由弘历亲自动手在皇室内部掀起了一场大清洗,才算完结。
所以说,康熙皇帝晚年的不幸何尝不是自作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