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克努特·维克塞尔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渊源?资本自然利率是怎么回事

  今天的美国经济学家们在主流经济学中出尽了风头。然而,一个世纪以前,

  美国的经济学不过处于初级阶段。此前一直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处于统治地位。人们为了简单起见,往往称十九世纪是英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二十世纪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其实,人们很难分清哪是纯粹的美国学派,哪是纯粹的英国学派,

  哪是纯粹的奥地利学派,……是各国经济学的涓涓细流才汇成今天的经济学主流。这里要提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经济学家维克塞尔,

  由他所开创的传统影响了直至今天的主流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方面,“维克塞尔微观经济学”曾被现代人誉为王冠上的宝石(萨缪尔森语)。无论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维克塞尔效应”,

  有关垄断的讨论;还是声称自由放任的竞争均衡不会必然导致或接近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竞争的皇帝没有穿道德的外衣等等,都是堪称经典的论述。

  维克塞尔与宏观经济学的渊源

  维克塞尔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首次将总量问题引入经济理论体系核心中来的经济学流派是早期的瑞典学派,

  作为这个学派创始人的维克塞尔自然功不可没。维克塞尔与现代宏观经济学方方面面的联系:

  一个世纪以前的维克塞尔就已经把握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最核心问题–––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家樊纲(1991)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着重研究货币变量,即研究名义变量变动的原因以及由名义变量变动所引起的真实变量的变化。例如,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如何引起物价水平、名义收入等等的变化,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总需求是以货币为支付能力的需要),

  并因此引起社会生产水平真实变量的变化。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维克塞尔是怎样冲破固有的教条,接触到现代经济学的中心的。

  新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多接受了萨伊的观点,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实物经济,否认货币对经济过程有实质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市场是完备的,

  所有商品的交易都在组织完备的市场中进行;人们关于市场的知识也是完备的,所有交易者对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状况、现期价格和未来价格的状况,

  都有充分的知识。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就不存在所谓的”不确定性”。在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中把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是没有必要的,货币的作用仅仅是媒介商品交换,

  只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着转瞬即逝的作用,对实际经济活动不产生影响,货币只是”一块遮挡实际经济力量活动的面纱”。与此相对应,

  整个经济研究分成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两部分。价值理论研究商品的供求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关系以及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实物经济领域的问题;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数量与绝对价格的关系以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即货币经济领域的问题。前者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来表示,后者则表现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截然分开,形成所谓”两分法”。

  第一个站出来打破这种两分法传统的就是维克塞尔。他认为,货币在实际经济中并不是简单的一层面纱或润滑油,

  将货币比作润滑油不过是一种姑且的说法而已。维克塞尔称一些经济学者往往不顾货币在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如媒介交换、投资与资本转移等,

  而动欲将其抽去后所演绎出来的经济规律,

  直接应用于货币起着这些作用的现实情况。维克塞尔强调指出:“货币的使用(或滥用)事实上对实物交换和资本交易起了强烈的影响。因为货币–––例如政府纸币–––的发行,

  将可能破坏巨额的实物资本,将可能使整个经济生活陷于绝望的混乱。并且,这一类事情在实际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但对货币和信用,若能合理地加以利用,

  则亦颇能促进实物资本的形成和全部生产的增加。这话并不是说货币与信用本身是实物资本或可以代替实物资本,而是说通过货币和信用,可以限制现在的消费,换言之,

  即可诱发或强制–––这种强制虽然不是无条件的好–––人们的储蓄,借以促进实物资本的现实的增加”。

  背景

  一个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而一个理论突破更往往是由于现实发生了大的变动。希克斯(1967)在《货币理论评论集》中谈到:

  货币理论与大多数经济理论相比较并不抽象。……它常常是由某些特定事件和某些作者自己所处时代的特殊经历引起的。”如李嘉图关心的是拿破仑战争后货币制度的重建问题,

  凯恩斯恩斯关心的是二十年代货币制度的重建这一类问题,以及后来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那么维克塞尔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完成他的理论创新的呢?

  维克塞尔处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

  当时的欧美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金融革命”。这在当时很多经济学家的作品中都有反映。比如希法亭的《金融资本》(1908),

  凡勃伦的《企业论》(1904)都对经济中虚拟部分(即货币金融因素)对实际部分的影响有所论述。不同的是,希法亭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凡勃伦是制度主义的方法,而维克塞尔则是新古典的方法。

  维克塞尔经历了瑞典金融方面的繁荣。当时瑞典已有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在名著《利息与价格》出版的前一年瑞典又设立了中央银行。这些金融上层建筑的发展,

  使得货币、利率等因素在现象形态上开始表现为超脱于实物经济之上,它们在实际经济中的作用一下子突显出来。这些新的现实以及长达二十年的物价下跌,

  都为维克塞尔进一步阐明货币与实际经济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契机。于是有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资本自然利率

  “资本自然利率”的概念是理解维克塞尔理论的关键。用维克塞尔的原话来讲,“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的利率,

  从而大致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叫做正常的自然利率。就其本质而言,这个利率是可变的,若资本利用的希望较好,则借贷资本的需求就要增加,

  因而在最初就要超过其供给。这样,利率就将上升,以致促进了储蓄的增加,而同时也压抑了企业家的需求,直至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再度达到均衡为止。这时,

  若无其他原因的干扰,在商品及劳务市场也将达到均衡,从而物价与工资就将保持不变。”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资本自然利率实际上包含着三层含义:

  (1)自然利率是相当于实物资本之收益率或生产率的利率;

  (2)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投资)与供给(储蓄)相一致时所形成的利率;

  (3)自然利率是使货币保持中立,既不使物价上升,也不使物价下跌的利率。

  显然,第一个概念是用以表示自然利率的实质的,它关系于生产过程;第二个概念是用以说明自然利率形成的,

  它关系于资本市场;第三个概念则是用以表现自然利率的作用的,它关系于商品市场。正是通过自然利率,

  看起来分割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生产过程才关联起来。为了阐明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维克塞尔将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结合起来考察。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

  资本自然利率作为实物资本收益率,市场利率作为货币借贷资本的收益率,一个是联系着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范畴,

  另一个是联系着借贷过程中的货币范畴。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呢?这是令很多经济学家困惑的问题。

  维克塞尔的巧妙之处在于抓住两种利率间的共同点,这就是二者都表现为一种实物资本的借贷关系。他指出,”大致说来,

  自然利率同在实际交易中的实际利率是一件东西。我们可以将这种利率看作是假定实物资本没有货币参加而用物品贷出时在这样的供求情况下所决定的利率,

  这样就可以获得要一个比较确切的、虽然还是有些抽象的标准。”显然,自然利率在此不过是生产过程与资本品的交换过程的统一而形成的。在此,

  维克塞尔直接继承了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他利用了交换关系这一枢纽,把各个不同的环节联系起来了。因为,在他那里,资本自然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交换关系,

  货币借贷也表现为一种交换关系,两种交换关系可以在实物形态(实物资本的借贷)上统一起来(当然,若抽掉物质形态,也可以在货币形式上,

  在金融证券形式上统一起来)。正是因为这种统一,这种联系,两种利率就有了相互比较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现实经济运动中,

  这两种利率究竟是怎样互动从而影响实际经济过程的?

  当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一致时,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因素就不影响经济。但在更多情况下,二者是不一致的。当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

  企业家因获利希望较大而扩大生产;生产扩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从而生产资料所有者货币收入提高。在利率较低情况下,提高货币收入更多的不是用于储蓄而是消费,

  这样造成消费品需求上升,从而消费品价格上升,以致为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品需求和价格也上升,这便形成经济上升的累积过程。相反,假如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率,

  则一切与上述相反,形成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

  维克塞尔在这里不但强调了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货币与实际经济的作用机制,

  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统一起来进行考察。这对后来者凯恩斯、托宾等都有深刻的启发。

  正如凯恩斯所认识到的,比起与其他任何模式的关系来,

  他的模式更接近于维克塞尔的模式。仔细分析一下凯恩斯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不难发现,他所谈的正是实际经济与货币的关系问题。就业是实际经济,

  利息是中介环节,货币通过中介环节作用于实际经济,在这一点上他与维克塞尔的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缪尔达尔说,“凯恩斯革命主要是一个盎格鲁-美利坚现象。

  ……对维克塞尔传统下成长起来的我辈瑞典学者而言,凯恩斯的著作可以说是沿着与之相似的思路作出了贡献,但无论如何不能得算是革命性的突破。”

  谈到实际经济与货币的关联,就涉及到所谓关联机制,也即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在维克塞尔那里,

  自然利率是中介环节。到凯恩斯那里略有修正。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代替了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然后把资本边际效率看作是投资收益,

  把市场利率看作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投资行为就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与维克塞尔不同的是,

  凯恩斯在这里加入了投资者的预期,而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行为趋于复杂,但基本的传导机制未变。

  沿着维克塞尔-凯恩斯的思路,托宾又提出他的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包括实际资产(土地、耐用消费品等等)和金融资产(货币、债券等等)。当政策变量发生变动,

  比如实际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随之资产组合开始调整,导致资产价格和利息率的变化,从而花费(spending)的变化,然后是总需求的变化,

  最后是总产出的变化。这就完成了从金融市场到实物市场的传递过程。所以托宾的研究被认为是“核心经济理论中实物和金融状况结合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托宾那里,

  实际经济与金融的关联不再是简单地通过“一般”的利率水平或任何定义的货币存量,而是通过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征。

  萨伊也好,维克塞尔也好,凯恩斯也好,托宾也好,他们的理论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时期不同的”经济风格”。

  在萨伊称货币为面纱的时代,所对应的是货币经济的很不发达。现实中只是有了货币流与实物流的分离。是实物流带动货币流,

  货币流是实物流的反映。二者的关联是直观的。

  维克塞尔时代,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对经济的作用明显加强。货币、信用等逐渐赋予自身独立的性格,不再是简单地对实际经济的反映,

  而是对实际经济有巨大反作用。

  凯恩斯时代,

  股市崩溃导致全球大萧条足以表明金融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冲击力;而七十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再次强化了现代经济的金融色彩。货币流与实物流的分离演变成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极大偏离。

  这些变化大都反映到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了。在那里,我们会发现简单的IS-LM模型、

  扩展的IS-LM模型、货币传导机制等等。这些大多不过是对自维克塞尔以来的思想进行了一番技术处理,使它们的理论形式更加精致和漂亮而已。因为稍作分析就会发现,

  IS曲线基本概括的就是实际经济,而LM曲线基本概括的就是货币金融领域,LM曲线移动造成的产出变动,就是用简单的模型显示了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过,

  当看到IS-LM曲线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是曲线斜率大小之类的细节问题,而几乎忘了两条曲线恰好代表这两个不同的经济领域,

  曲线的交叉移动体现这两个经济成分的互动。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金融分析家们往往跳不出他们的小圈子,喜欢纠缠于一些技术细节;

  宏观经济学者又未能完全把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巨变(特别是由一批火箭科学家精心设计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很大程度上切断了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关联。

  在虚拟经济中有时竟找不出任何实际经济的影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因而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86)称:“符号经济(

  即资本的运动,外汇率及信用流通)取代实体经济(即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在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

  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

  对于这些变化,经济学家也作过一些努力和尝试。例如将货币概念扩展,由M0到M3等;

  或者将两个市场扩展到三个甚至四个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债券市场)。但无论如何,期货、期权、更高层次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形形色色的金融发展,

  它们如何与实际经济关联,还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新的时代呼唤新一代的维克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