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下万里长城”,挖出来的土墙可绕赤道一周
不一定信某个神才是有信仰,那样的信仰未免太浅薄,太靠不住,中国古人有一个质朴的信仰那就是:信自己!因此古人有夸父追日,有精卫填海,有愚公移山,也有后羿射日,实在点的有大禹治水。在这坚定的信念背后,还离不开智力支持,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将中国人这种信仰与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世界闻名,而第三大工程人们却不怎么耳熟能详,这就是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的坎儿井。
坎儿井,说白了就是地下水渠,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为什么非得在这里呢?因为新疆的吐鲁番太热了,有火洲之称,这也导致了此地极为干旱,水素来比金子还珍贵。大自然总是公平的,让你干旱,却给你一座满是积雪的高山,因此每到春季就会有雪水融化流淌下来,但是百姓没有蓄水系统,只能看着金贵的水资源挥发殆尽。
汉武帝刘彻解决了这个民生大问题,在新疆修建了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共分为四大部分: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这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极富智慧的工程。要考虑到此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及土壤渗水性,让水流入地下形成蓄水层。
坎儿井被誉为“地底下的京杭大运河”,其实京杭大运河的工程量远不及坎儿井,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而坎儿井最高峰达1700多条,长达五千多公里,因此也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
光是从坎儿井挖出来的土,如果要堆一个两米高、一米宽的土墙,那也要绕赤道一圈,其工程量可见一斑。在当时没有现代机械的帮助下,要解决地下河、井下作业等超级难题已相当了不起。因此,坎儿井是中国先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坎儿井修建成功后,成为百姓吃水、用水、灌溉的依仗,可谓百姓的生命之源,被百姓视为“命根子”。此后历朝历代都谨慎维护着坎儿井,清末时期,林则徐十分重视,坎儿井超过一千七百多条,灌溉田地50万亩。
数千年来,坎儿井由于水源位于地下,所以很少手外界季节、气候及风沙等因素影响,一直比较可靠。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一些油田的开发,导致水位下降,农作物的增肌,灌溉压力急剧增加,水位的下降导致很多坎儿井干枯,逐渐濒临绝境。
很多坎儿井慢慢干涸,逐渐向旅游业转型,昔日伟大的工程离我们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