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抗战英烈陈明:与妻子一起牺牲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陈明(1902―1941),字少微,学名若星,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龙聚坑人。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与邓子恢等发起创立“奇山书社”和《岩声》报,成为闽西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青年学术团体。1925年到厦门中山中学任教,随后考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福建评论》社长,随军入闽赶走北洋军阀。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赴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福建形势。8月,作为中共中央福建省党务特派员返回厦门,秘密建立联络站,联系失散党员,组建中共闽南临时特委(任书记),组织农民暴动,组建农民武装。同年12月4日至5日,根据中央指示在漳州召开闽南、闽北党组织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任临时省委书记。

  1928年4月在漳州被国民党新军阀张贞逮捕,在狱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支部,9月22日深夜借机越狱。随即由中共中央派送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冬学成回到厦门工作。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下漳州后,随军回到闽西,担任福建军区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红军大学政治、军事理论教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长,参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副校长,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41年冬在反扫荡作战中,指挥115师直属机关在大青山与日军周旋达七个星期,同年11月30日在大谷台陷入日军重围,身负重伤后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陈明出生于农民家庭。1921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回乡到白土桐岗小学任教。与邓子恢等进步青年教师创立”奇山书社”,集资购买并研讨

  《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进步书刊。两年后创办旨在“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的《岩声报》,陈明担任主笔,发表过《争回我们的自由》等文章。1923年,先后在厦门的集美中学和中山中学执教。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春,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接触了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等,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在东路总指挥部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情报股股长。北伐军占领福州后,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宣传部长兼《福建评论》社社长和《国民日报》主编。1927年春,任中共龙溪中心县委书记,到厦门、龙溪沿海一带从事工农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化装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7月,任中共中央福建省党务特派员,与孔昭礼、谢景德等回福建整顿恢复党组织,重建了中共闽南、闽北两个特委,陈明任闽南特委书记。12月,在漳州主持召开党组织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被推选为书记。

  此后,在全省领导恢复两个市委、建立5个县委和4个县的特支,并在龙岩、上杭等县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在福州、厦门等市开展工人运动,建立起赤色工会。1928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在漳州被捕,后越狱赴厦门,与省委取得联系。经中央批准,于1929年春赴苏联,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结业回国,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长兼瑞金红军学校教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翌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干部团任教,后期任训练科长和政治委员。1936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高干科教员,1937年改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政治委员。1938年10月,调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任宣传部长。1939年3月,随军到山东,担任运南支队政治委员,率部活动在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一带。7月,调任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兼统战部长。秋,亲自指导沂水县六区的民主建政,并以《拥护民主政权》为题,为《大众日报》撰写社论,被分局书记朱瑞称为“山东的一位有权威的理论家”。1940年7月,陈明出席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撰写《抗日民主政府》一文。1941年11月,日伪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30日凌晨,陈明率抗大一分校部分学员和少量部队在大青山下与日军一个旅团的兵力遭遇,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