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可是为什么在他死后大封他的子孙?

  关于朱元璋的第一武将徐达死亡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说是朱元璋准备杀功臣,造了一座庆功楼,把功臣请到庆功楼上赴宴,准备一把火烧掉。这事被徐达预先知道了,当朱元璋中途离开庆功楼的时候,徐达也紧紧跟随。朱元璋让徐达回去,徐达留着泪说:“真的一个都不留吗?”朱元璋发现徐达察觉了,没让徐达返回去。但是,徐达从此担惊受怕,后来就生了背疽。(古代很多大人物,只要惊恐,都会生背疽,不知道怎么回事)。朱元璋知道后,送了一盘蒸鹅肉给他吃。鹅肉性热,生疮之人尤其不能吃。徐达知道朱元璋起了杀心,更加惊恐,于是吃了鹅肉,背疽崩裂,毒发身亡。

  (徐达)

  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野史中则记载了不少。明朝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清朝赵翼的历史杂记《廿二史札记》、以及著名的民间评书《大明英烈传》都有记载。

  因为有这些记载,因此才有上面这个问题。就是觉得,徐达是给朱元璋害死的,按照朱元璋斩草除根的德性,自然也不会放过徐达的后人。

  但是很明显,这是一种对朱元璋所谓“杀功臣”的夸大和误解。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确实采取过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利用“洪武四大案”处理了许多开国功臣。不过朱元璋之所以要处理这些功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觉得这些功臣的一些言行,影响了整个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及正向发展;二是他觉得这些功臣的言行,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那么,徐达有没有言行对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巩固构成了威胁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咱们先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评价徐达的。朱元璋的原话是这样的:“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段话中,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一是“不矜不伐”,二是“中正无疵”。

  “不矜不伐”就是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了不起。为什么大臣应该不居功自傲呢?因为所有的功勋都是皇帝赏赐的,是皇帝给予的。如果皇帝不给,那你其实什么都没有。总之一句话,你得记住皇帝的好。

  “中正无疵”就是中直纯正。也就是心地纯正,不搞歪门邪道。什么是歪门邪道?就是欲望太大。对于一个功臣来说,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夺权当皇帝。朱元璋这么说,就是表扬徐达恪守臣子的本分。

  朱元璋说得没错,徐达从投奔朱元璋那天起,就一直恪守臣子的本分。

  1355年2月,徐达跟随朱元璋攻取和州时,敌军抓走了朱元璋,徐达便提出,用自己的性命来换朱元璋。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什么地位,徐达就已经对他如此忠诚。

  (忠心不二的徐达)

  明史还记载,有一次徐达和朱元璋饮酒,徐达大醉,醒来才发现自己盖着朱元璋的被子,“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由此可见,他是非常安分守己的。

  野史中又有一条记载,说徐达棋艺比朱元璋高,但每次和朱元璋下棋,都恰到好处地输给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发觉后,不准他输,他自然就赢了。不过,他把赢的棋摆成了一个“万岁”的图案,取悦朱元璋。

  以上这些记载,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说明徐达是忠心不二的。既然是这样一个人,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就算“冷酷无情”,难道不需要将军吗?

  《明史·徐达传》上说:“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由此可见,朱元璋不但对徐达很好,死后追封他为中山王,而且还让他的子孙承袭爵位,作为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