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醇亲王奕譞一共有7个儿子,为什么是庶出的第5个载沣承袭了王位?

  满清300年,一共出了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中,前八个是因为打江山有功而获封的,号称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剩下的4个铁帽子王,其中之一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允祥。剩余3个,则全是咸丰皇帝的兄弟辈:恭亲王奕忻,醇亲王奕譞,以及庆亲王奕劻。奕忻和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奕劻则是咸丰皇帝的远房堂兄弟(奕劻的祖宗是乾隆皇帝的十七子永璘)。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

  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宗教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奕譞能获得铁帽子王的爵位,得因于三点:第一,他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第二,在辛酉政变中,奕譞出了力——慈禧的大敌肃顺,就是奕譞亲自带人抓捕的;第三,奕譞的二儿子载湉当了皇帝,即光绪帝。

  奕譞死后,因为皇帝是他的亲生儿子,所以他获得了“皇帝本生考”的名号,同时,以皇帝的礼仪下葬,备极哀荣。

  按照世袭罔替的规则,奕譞死后,“醇亲王”的王位由第五子载沣承袭。那么问题来了,继承王位的本该是嫡长子,为何却由庶出的第五子继承了王位呢?

  奕譞一共有7个儿子,其中,前四个儿子是由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后三个儿子则是由侧福晋刘佳氏所生。

  叶赫那拉氏所生的四个儿子为何没能继承王位呢?

  首先,嫡长子在2岁时就夭折了,那一年,是1866年。所以,1871年出生的二儿子载湉,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可是,载湉4岁那年,被慈禧太后从醇王府抱进了皇宫,继位当了皇帝。醇王府里出了一位皇帝,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醇王府的一件大喜事,但是醇王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却不这么认为,载湉进宫,母子分离,以后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尤其在长子夭折的情况下,这件事对叶赫那拉氏的打击非常巨大,以至于他的精神出现了轻微的问题。

  好在第三子、第四子的先后降世,又抚慰了叶赫那拉氏干枯的灵魂。但前两个儿子的“失去”,使她对于第三、第四子的饮食起居过分“关心”。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她不知从哪里听到一个说法——减食少病。因此,为了防止儿子们生病,她就严格控制两个儿子的进食。以至于两个孩子经常饿得嗷嗷待哺。

  家里的仆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偷一点食物给这两个孩子吃。叶赫那拉氏知道后,就赏给仆人一顿毒打。之后,谁也不敢偷东西给两位小爷吃了。

  叶赫那拉氏的“减食少病”法,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这俩孩子也是先后夭折了——最大的不过只有5岁。

  从此之后,庶出的第五子载沣,就成了醇王府里实际的长子。于是,老的醇亲王奕譞死后,王位只好由他继承了。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摄政王。满族,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孙,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之父。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这个载沣不仅继承了王位,还生出了一个皇帝——溥仪。而他自己,也成了摄政王。可惜,他的能耐实在有限,当了仅仅3年家,就把大清朝给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