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勾践卧薪尝胆时全靠文种支撑着越国,勾践灭吴后却赐其自杀

  越王勾践能打败吴王夫差,谋臣文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待复仇大业完成后,勾践赐死文种。他对文种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文种竟无言以对。是什么话呢?

  据史书记载,文种早年随父经商,后定居越国,因多智谋,得越王勾践的重用,成为勾践身边举足轻重的谋臣。

  对于弱小的越国,邻居吴国虎视眈眈,因此,继位不久的勾践每每内心惶恐。

  文种认为,想要强大越国,必先有良材。于是四处为越国网贤聚才,其中,就包括楚国贵族之后范蠡。后来,范蠡果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过当时形势危急,总有谣言说吴王夫差即将攻打越国,报杀父之仇。继位不久的勾践被这种谣言折磨得总是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不停地训练部队的作战能力。不过,吴国即将攻打越国的谣言只是传得凶,并未真见来兵。尽管如此,每一次的草木皆兵都让勾践身心疲惫,勾践最后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

  自然,这不是明智的举动。文种和范蠡百般劝谏,勾践并不肯听。吴王夫差听闻勾践要攻打吴国,知道勾践已中了自己广布谣言的圈套,于是率十万大军迎战勾践。

  两军于夫椒作战,勾践的军队很快被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勾践不得不率领剩下的五千多将士退回会稽山。夫差则趁胜直追,攻占会稽城,并将会稽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越国危在旦夕,勾践问文种和范蠡当如何?范蠡认为坚守不动,待敌人士气渐衰,再进行突围;文种则认为,夫差心有为父报仇的怨恨,若是想等待时机再突围,并非上策,反而应该以臣子的姿态,献上厚礼,向吴王夫差求和。如果吴王不同意,便举国降吴,入吴国为质,也许能让越国一息尚存。

  勾践望着山下黑压压的吴国军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文种的计策,并将求和的事情交给他来办。

  然而求和并不容易。

  起初文种见了夫差,请求求和。夫差倒有意,但伍子胥坚决不同意,毕竟胜利是看得见的,越国离灭亡不远矣。伍子胥说:“天以越赐吴,勿许也。”夫差觉得有理,于是不允。

  求和失败后,勾践又想杀掉自己的妻妾,将宫中的宝物尽数销毁,然后和吴国决一死战。文种劝阻了勾践,同时他让人打探到吴国太宰伯嚭素与伍子胥不和,且贪财好色,于是他挑了八个美女,又带了些珍宝悄悄送给伯嚭。伯嚭笑纳了文种的重礼后,马上带文种见夫差,表示应该同意越国的求和,这样越国的后世都将感恩于吴国,就不会再反抗了。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不过,伯嚭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不是开玩笑的,求和之事居然说成了。

  为了表示臣服之心,勾践夫妇入吴国为质。文种深知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一定不能承受吴国给予的羞辱,于是让范蠡同入吴为奴,时时防备勾践寻死。而他则留在战败后的越国,带领国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为后期复国做战前准备。

  越国有文种在,尽管接下来又经历了天灾人祸,百姓并没有流离失所,再加上文种不间断地对百姓进行爱国教育,因此,国民比战前更拥护勾践,更痛恨吴国。

  勾践在吴国为质三年期满,回到越国。文种又向勾践献灭吴七术:一是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是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是给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是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是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是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是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有了文种的“伐吴七术”,再加上勾践的“十年重聚,十年教训”,最终,越国大败吴国,复国雪耻。

  在越国灭掉吴国后的庆功宴上,文种高兴说:“我胸有七略,如今灭吴兴越只用了三略。”文种的话自然引来无数大臣的恭维。不过有一个人却并没有显得高兴,这就是勾践。

  勾践并不高兴的样子被范蠡看到了,他一下变明白了勾践对有功之臣已心存忌惮,于是他留给勾践一封辞职信便离开了。不过,毕竟文种于范蠡有知遇之恩,于是他也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里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意思是说:天上的鸟没有了,再好的弓箭也就失去了用处;狡猾的兔子杀光了,猎狗也就因为没有存在的价值被猎人杀死吃掉了。现在吴国已经灭亡,这些有功之臣也就容易受到君主的猜疑,离祸事也就不远了。文种本来还觉得范蠡不告而别实在是鲁莽,看了信后才知道原来他是想得太多。

  在文种看来,几十年的辛苦才拼得灭吴兴越的今天,立此大功一生也难得有一次,勾践自然不该亏待这些良臣谋士,以后的日子只会富贵荣华,怎么可能如他所言呢!

  适逢文种身体有恙,不能上朝。

  勾践携了属缕之剑前去探望,面对曾经的大功之臣,勾践问道:“人活着,生死在其次,若是才华得不到发展才是最痛苦的事。你说你胸怀韬略七术,如今只用了三术就帮我灭吴兴越,那剩下的四术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

  这句话说得太奇怪了,文种毫无防备,慌乱地应道:“臣也不知。”

  勾践突然将属缕之剑掷于床侧,恶狠狠地说道:“那你就带着你的四术,去对付死去的吴王先祖吧。”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属缕之剑,当初可是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宝剑,如今竟又出现在自己面前。文种此时才明白范蠡果然料事如神,然而悔之晚矣。

  勾践杀文种,实在是气量太窄。不过文种却也不知道藏拙。要知道勾践在吴国的时候,文种已经在越国建立起了巨大的威望。后来勾践回来后,他只负责卧薪尝胆,大事小事都是文种在干。可以说,整个越国,基本上只知道文种,没人知道勾践。

  文种看不到这些,更看不到勾践的小气量,以至于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勾践虽然打败吴国报仇,但是他逼走范蠡,杀掉文种,容不得人才,所以越国虽然称霸一时,但其实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灭了。可以说,勾践杀文种那天起,结果已经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