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对于八百里加急而言,四百里和六百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古装剧中,凡是行军打仗,经常可以看到小兵接到将军的将令,并且将军特意交代:“八百里加急!”往往这时候,小兵要使出浑身解数,力争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将军情呈至御前。小编往往很好奇,为什么一定是八百里加急?有没有六百里加急?或者一千五百公里加急?想必大家也有同样的疑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八百里加急”是什么一回事。
古代不像现在这么信息发达,一条消息,往往皇帝知道了,叛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因此,为了保证信息的传递,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信息传递机制。最为常见的是烽火台、飞鸽传书、骑马。这三者中,最有效的还是骑马。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驿站的建设。
驿站的主要家伙什儿,就是马。古代的马不是现在的宝马车,两条腿没命的跑,也会知道累,就是人骑着马也难受。因此,驿站制度的建设保证了马匹的轮换与人员的及时休整。至于“八百里加急”体现的是失态的严重性。
古代的马就是吃饱了可劲的跑,也就一千里。这还是上等的御马,而且是汗血宝马,才能达到的水平。在古代能跑出八百里水平的马,绝对是上等的好马,甚至比御马还要能跑。八百里加急什么概念啊?
下边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安禄山叛变,深处长安城的唐玄宗六天后就知道了消息。这可了不得,要知道安禄山叛变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然而安禄山却能够六天后就知道,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已经很快了。
至于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相对于八百里加急,则事态没那么严重。如果是四百里加急的话,则是一种十分人性的的考虑,路程相对较短,人也可以不用那么赶。六百里加急,则介于八百里加急和四百里加急之间,随时有可能转化为八百里加急。
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三者区别在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事态的严重性。再者,就是马的质量问题,八百里加急的马肯定就是好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