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丑的战列舰:火炮奇粗无比,炮塔“紧急集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个主要强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军和复员工作,在战争期间建造的大量装备成为了各国战后重建的最大负担。于是列强于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裁军会议,商讨的内容就是各国应该拆多少留多少主力舰。由于在战争中,列强们都服役了一批舰龄较短的新型战列舰,所以谁也不愿意把自家这几艘宝贝拆掉,反而想着逼迫对方拆毁,经过长达三个星期的激烈争吵,五大主要海军强国达成了妥协,签署了历史上有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
其中海军实力最强的英美日三家达成了一项协议,那就是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长门级二号舰),作为交换,美国可以继续建造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而英国则可以在条约限制的总吨位内再建造一级战列舰,这就是后来的“纳尔逊”级。这七艘装备当时最大口径火炮的船在1922-1936年的海军假日时期被称作“big
seven”,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纳尔逊”级。
“纳尔逊”级名字的由来是指挥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法国海军的英雄指挥官霍雷肖。纳尔逊。同级舰共两艘,分别为“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其舰体全长为216.5米,舰宽32.3米,吃水深度10.2米。在动力系统方面,纳尔逊级拥有两台蒸汽轮机以及8台燃油锅炉,总输出功率为45000马力(这个动力系统性能相当平庸,日本大和级输出功率高达155000马力,比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海上只能跑到23.8节的最大航速。
在装甲防护上,纳尔逊级的主装甲带厚度为330-356毫米,前部装甲为203-305毫米厚,司令塔为330毫米,全舰防护最好的地方在于其主炮塔的正面,装甲板厚度达到了406毫米。再说造成纳尔逊级战列舰荣登史上最丑宝座的罪魁祸首——主炮塔布置,纳尔逊级一共拥有三座三联装45倍口径的406毫米主炮,然而与传统战列舰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不同的是,其三座炮塔全部放置在舰首(这是典型的条约时代为了节省重量采取的做法),这让纳尔逊级完全没有朝后部来袭目标反击的能力,不过这也符合皇家海军光荣传统“”——见敌必战!
“纳尔逊”在战争中大多数干的活都是为船队护航,为登陆部队提供炮击掩护,最值得一提的是纳尔逊级的二号舰罗德尼号参与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当时正是罗德尼号作为大哥,带着皇家海军一票小弟追上俾斯麦之后用各种大口径火炮把俾斯麦号彻底洗了一遍,最终将其送入海底。更光荣的是,意大利的投降仪式就是在纳尔逊号战列舰上进行的,随后其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的掩护任务,并且在战争最后被派到印度洋,然而当时已经没仗可打了。
两艘纳尔逊级在战争结束后迅速退出现役,分别于1948和1949年在船厂遭到拆解,结束了其辉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