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背后的起因:日本面临了严重的资源短缺
1940年,抗战进入第4个年头,也是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在4月到6月,在第五战区的湖北境内,爆发了武汉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枣宜会战。随枣会战之前的历次战役,虽然战术上大多以国军失败告终,但战略上,国军基本都实现了目的。这也是打了4年,国军仍然保有400多万部队,屹立不倒的原因。但此次枣宜会战,却是一场战术和战略上的败仗。自然,此战并不算完败,但至少日军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战前目的,第五战区损失不轻,还丢掉了重镇宜昌,至于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的殉国也就更别说了。
日本侵略者的窘迫
战争进入第四年,日本虽然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的很多省份,却仍然面对国军400多万部队和很适合防御的众多省份。此时的日军和日本国内已经筋疲力尽!
由于战争长期不能结束,日军被迫多次扩大了军队的规模。
到了1940年,日军已经将未来师团总数定为90个,并且在1939年新编组了11个师团和14个维持治安的独立混成旅团。
这么多部队中,除了24师团调入关东军,其余部队全部加入关内中国战场。
独立混成旅团大体用在日战区对付国军敌后部队和游击队,而这11个师团则基本补充到一线作战部队。
于此同时,日军将在中国战场作战多年,比较疲惫的5个甲种师团调回国内休整,包括第9,第10,第14,第16,第20师团。甲种师团战斗力虽然强悍,但日军认为下面的持久战基本都在中国地形最恶劣的地区,摩托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甲种师团反而无法发挥威力,还是不用的好。
另外,日军将战争中临时组建,战斗力差,人员素质也不行,对战争帮助不大的4个特设师团解散,包括“大名鼎鼎”的第109师团,另外还有101师团,108师团,114师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师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留下来没有意义。
这样一来,在1940年初,日军在中国关内一共有25个师团又20个旅团,加上海军和空军,作战兵力高达90万人。
而在东北的关东军有9个师团,这样一来,在中国境内日军已经远远超过100万人。
另外,日军在朝鲜的有2个师团,在日本国内,仅有5个师团,其中近卫师团的一个旅团还赶赴广西参战昆仑关战役去了。
由于持久战和大量扩军,日军的军费激增,仅仅在1939年军费高达22亿日元,平均每个日本人要承担20多日元。而当时日本女工一年薪水不过200多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女工一个月的薪水。
这样巨大的军费,是日本无法长期承受的。
日本是列强中的后起之秀,虽然军事较为强大,但国力还大大逊于英法苏美德等老牌列强。
尤其日本国民生活,和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无法相比。在美国开始普及家庭汽车的时候,日本家庭还在为每个月多吃一顿肉而高兴。
后来的山本五十六大将在美国担任武官的时候,亲眼看见生产肉牛罐头的流水线,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杀牛到出罐头的全过程。山本惊叹的说:非到万不得已,我们绝对不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对抗。
在1939年,由于战争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1939年,由于年轻大量参军,进入兵工厂,以及干旱,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面积的农产品歉收。而日本新扶持的中国伪政权控制区,由于战争的影响,更是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内外交困,日本无奈,只得拆动向补西墙,从殖民地朝鲜将1000万担大米运回国内。
对于中国的饥荒,日军本来根本不想管,死再多的中国人也不管他们的事情。但华北伪政权领袖王克敏声泪俱下的要求日本主子救命,不然政权就要垮台。日本人为了扶持王克敏伪政权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总不能看着他垮了。最终,日本方面又出资从美国购买26万吨面粉到华北。
代价是,花费了宝贵的外汇储备巨款,更让殖民地的朝鲜人被迫吃粗粮。
连粮食都出了问题,其他就更别说了。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小国,几年战争瞬间导致物资的严重匮乏。日本只得对物资实行配给和禁售,这在民间造成很大恐慌。
一些本来军民两用的商品,比如罐头,早已经从市面上消失了。
农业如此,工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国内工业能力有限,加上仓促转型,虽然日本国内进了最大努力,1939年军工生产仅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八十,存在大量的武器弹药缺口。
对此,日本军方极为不满,日本陆军大臣为此还出言不逊。但主管工业生产的日本官员却气愤的说:这已经是爱国工人们发挥了最大努力的成果。您如果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可以亲自去工厂视察,如果发现哪里有消极怠工的现象,我立即切腹向天皇谢罪!
一些无法通过配给保证的物资,只得向列强购买。为此,日本已经花费了近400吨储备黄金,这导致日本金融业瞬间出现极大的风险。
国内形势如此,国际形势也很紧张。
1939年,随着欧洲战争一触即发,日本在中国试图染指列强租界,并且一度封锁了天津的英租界。
显然,日本想要控制中国甚至东南亚的目的越来越明显,这点就是瞎子都看得见,美国人自然也不是傻蛋。
美国对于日本的态度,开始逐步转为强硬。
7月28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告日本,废除1911年两国签订的“美日通商条约”(1940年1月26日到期)。废除“美日通商条约”对日本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因当时从美国进口量占日本在1939年总进口量的40.7%,日本的大宗战略物资,包括部分军火物资,是从美国进口。
除此以外,由于1939年9月欧洲爆发,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已经陷入世界大战,作为轴心国一份子的日本明白,日军参战也就是时间问题。
当时,日军无非就是北上和南下。只是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投入100多万大军,国内仅有5个师团,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集中足够的力量作战。
为此,日本军界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从中国战场撤军。他们计划在1939年底,将关内日军减少到70万人,1940年再减少到50万人,1941年减少到40万人。这样抽调出近60万大军,加上国内新编组的几十万部队,无论北上南下都是绰绰有余的。
日军军界多少有几个有头脑的智囊,并不都是些疯子。他们认为日本帝国的命运决定在和美苏决战的结果,至于是否征服中国,意义并不大。
因为如果占领中国,最终被美苏击败,中国还是保不住。
但如果击溃了美苏,哪怕现在没有占领中国,假以时日,至少也能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最惨最惨也能保住满洲,台湾和伪内蒙古政权。
所以,在这些人看来,从中国撤军也是必须的。
遗憾的是,这个日本军方的想法,遭到中国派遣军的实际领兵大将的强烈抵制。
所谓当局者迷,一旦陷入战争,想保持冷静头脑就很难了。
这些野心派军人,包括曾经以理智著称的冈村宁次,早已经被战争冲昏了头脑。
他们认为,国军经过4年战斗,虽然伤亡不轻,却仍然保持相当的战斗力。日军现有兵力,只能保证稍强于国军,只有一定的优势,却没有压倒性的优势,理应继续大量增兵才是。
如果此时日军反而减少兵力,无异于将战场主动权让给国军。
以日军区区40万兵力,如何能够和400万国军对抗。日军如果真的撤军到40万,肯定会遭受毁灭性失败,最终羞辱性的败退出中国。
所以,包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内的几个高级将领,全部认为不能撤军,反而要继续增加兵力。
冈村甚至在1939年12月10日分析情况时写道:……长期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帝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小规模作战,诱降活动,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只有大规模的进攻,才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由于这些藩王们的抵制,最终撤军计划不了了之。
这些家伙好不容易争取到不撤军计划,甚至还得到了新的兵力,他们要做的自然是继续发动进攻,妄图一战结束侵华战争,迫使蒋介石投降。
加上此时1939年9月,德军在三周之内闪电击溃百万波兰大军,更鼓舞了日军的士气。他们也希望仿效德军一样,来一次大规模的闪电战,给国军以重创。
而作为侵华日军中战斗力最强,兵力最多的11军,自然成为主攻的力量。
由此,枣宜会战就这样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