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墨子的作者:墨子中的五十三篇文章是由谁写的?

  《墨子》书十五卷、五十三篇,不仅所涉内容极为广泛,且编写体例及写作风格也不尽一致。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

  三项分类法,

  把《墨子》全书分为“内,外二篇”及“杂篇。”汪中这种分法从全书中另辑“杂篇”一组,完全打乱了原书的篇章次序和结构,似不可取。

  五组分类法

  第一组是《亲士》到《三辩》,共七篇。皆后人假造的。前三篇全无墨家口气。后四篇乃根据墨家的余论所作的。根据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考证,当为魏晋时认为是儒家作品,新中国国学爱好者认为,乃汉末一介儒家学者,无名氏托名墨子进谏君主如何取舍人才。

  第二组:《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共24篇。大抵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做的,其中也有许多后人加入的材料。《非乐》、《非儒》两篇更可疑。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

  第三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这六篇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别墨”作的。

  第四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并5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作的,就同儒家的《论语》一般。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要更为重要。

  第五组,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学》共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总结战国时期守城备敌的方法。分别有“禽滑釐所受守城之法”说,“秦末所作说”、“伪作说”等。

  研究墨家者,可先读第二组合第四组,后读第二组,其余二组,可以不必细读。

  此种分法对《墨子》书中篇章的分组比较细致,既顾及到作者,又考虑了各篇的内容以及它们在墨家研究中的地位,同时也保持了原书的篇章排列。分的甚好,因而被广为采纳。

  《墨子》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因墨子中有道家之语,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以及诸杂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现存《墨子》53篇,关于《墨子》的真伪一直是学界的大问题。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诸位学士考证《墨子》非墨子自著:“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

  《墨子》非墨子自撰一说又有分别。一种说法是,全书皆为墨子门人乃至后人著录纂集而成,甚至夹有伪作,根本没有墨子自撰的成分。方授楚称:“墨子未尝自著书也,今所传《墨子》书,乃墨翟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述缀辑而成者。”郭沫若说:“墨子自己并不曾著书。现存的墨子这书是汉人所纂集的,其中有些是墨家弟子的著录,有些还不是墨家的东西。”

  另一种说法是,全书既有墨子自撰的篇章。也有弟子及后人的作品。毕沅、梁启超等持这种看法。至于今本《墨子》中哪些篇为墨子自撰,哪些篇出自墨子弟子或后学之手,以及那些是伪讹之作等,各家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