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二战后斯大林有过改革想法吗?最后为何不了了之

  斯大林也曾思考过变革转型,按照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这或许是许多有斯大林刻板印象的历史迷所没有想到的颠覆性消息。

  促成斯大林“思想转弯”的时间节点出现在“二战”后期。

  “二战”暂时掩盖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斯大林体制,因为那种体制非常适合战争环境。战争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改变了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战前苏联被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苏联人有一种孤岛意识,这是斯大林模式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二战”后,苏联进入并参与缔造了国际体系,很多游戏规则是在苏联的参与下制定的。这就为战后苏联的发展道路转轨提供了客观前提。

  斯大林对战后安排的考虑,不外乎苏联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都离不开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合作。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就是一个明确而重大的信号,表明斯大林对战后苏联发展道路的新思考。他很清楚,继续高举世界革命的大旗,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对抗,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一系列世界巨头会议,斯大林取得了满意的收获,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确立了对战后苏联安全和发展的保障。为此,他答应了西方的条件,在其势力范围内维持议会选举制,在其势力范围外,不输出革命,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议会制和多党制,命令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放弃武装参加政府,强烈主张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和谈,其目的就是保证与西方合作的政治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苏联可望从美国得到60亿美元的贷款,从德国得到100亿美元的赔偿,为其发展积累资金。

  但是,斯大林的努力并没有实现。历史学家沈志华在写书——《冷战与重建:斯大林的最后年代》时,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是矛盾的。他对外可以开放,对内却继续收紧。斯大林担心其统治地位动摇,其统治合法性受到挑战。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外部爆发了冷战,内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结果他马上回到了战前的老路。

  苏联74年历史,大的改革机遇至少有3次。在斯大林之前,因应国内经济紧张和人民不满,列宁曾实行过“市场性质”的新经济政策。由于列宁很快去世,斯大林放弃了这一政策,开创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之后是赫鲁晓夫,主张跟美国和平竞赛,国内发展经济,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受到制约而不敢放手实施,被随后的政变迅速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