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本文仅以使用时间最长、较有代表性的永乐三年所定冕服为例进行说明。

  冕

  又称平天冠,由綖(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綖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旒以五彩丝线为缫(zǎo,同藻),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十二颗,缫上有结(称为“就”)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綖板下为长条形玉衡,用以承托綖板并固定在冠武上。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紞(dǎn,丝线)系黈纩(tǒukuàng,明代指黄色玉珠)和白玉瑱(tiàn,玉珠)各一颗。冠武是冠的主体部分,圆筒形,用竹丝编成胎,再冒以皁(zào,黑色)纱。冠武上饰长方形金池一对(前后各一)、葵花形金簪纽一对、缨纽二对及金条(条状金饰)若干。朱缨从冠武两侧缨纽处向外穿出,系结并虚悬于颔下。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纽内,簪首呈正方形。另有朱纮(hóng)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至冠武右侧,仍系于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

  冕(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玄衣

  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明代冕服继承了传统的十二章纹饰,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yí)八章。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龙在两臂,均为升龙。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宗彝是敞口杯形祭器,用一对,上饰虎、蜼(wěi,长尾猴),虎尾较短,蜼尾较长,左袖宗彝饰虎纹,右袖宗彝饰蜼纹。

  纁裳(xūncháng)

  冕服下裳用纁色,故称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共裳腰。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称为“襞积”),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侧边之缘称为綼(bì),底边之缘称为裼(xī,同緆)。纁裳上织藻、粉米、黼(fǔ)、黻(fú)四章,各用一对,排成两行,列于裳前片左右。藻为盘绕的绿色水草;粉米为白色米粒,排列成圆形;黼为斧形,青色或黑色,白刃,有柄;黻为两“弓”相背组成的图案。

  玄衣(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纁裳(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中单、蔽膝(bìxī)、大带

  冕服中单用素纱制作,交领,大袖,领、袖、衣襟均施青色缘边,领部织黻纹十三个。蔽膝为纁色,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本色缘,缘的接缝中饰有五彩绦(称为“紃xún”)。蔽膝上织藻、粉米、黼、黻四章,各用一对,分两行排列,另缀一对玉钩,用以悬挂。大带由束腰部分和垂带部分组成,束腰部分以纽襻扣纽系,并缀有假结及耳。大带朝外一面为白色,朝内一面为红色,腰和垂都有缘边,也称为綼,腰及结、耳之綼为红色,垂之綼为绿色。在大带结、耳处系有长丝带,称纽约,用素色。值得注意的是,永乐三年所定冕服制度中,取消了革带,直到嘉靖时期才重新使用。

  中单(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蔽膝、大带(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玉佩、小绶(shòu)、大绶

  玉佩又称“(玉)玎珰”,为两组,每组有:珩(héng)一件,顶部有一孔系金钩一个,底部有五孔系玉珠五串;瑀(yǔ)一件,在珩之下,上下各三孔,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琚(jū)一对,在瑀左右,瑑(zhuàn,雕刻)云纹并描金,与两侧玉珠串相连;玉花一件,在瑀之下,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玉滴一对,形似水滴,系于玉花底部左右两串玉珠的末端;璜(huáng)一对,形似玉璧之半,瑑云纹并描金,分别系于琚底部玉珠串的末端;冲牙一件,与珩外形相似,系于玉花底部正中一串玉珠的末端。珩、瑀、玉花、冲牙皆瑑龙纹并描金。行动时,冲牙与玉滴、璜相触,发出清脆的声音。玉佩下有小绶一对,长条形,其颜色、纹样与大绶相同。大绶为长方形,用黄、白、赤、玄、缥(piǎo,淡青)、绿六彩织成,上部为菱形纹,下部为竖条纹,用纁色织物衬里。大绶上垂有织带六条,也叫小绶(与玉佩小绶非一物),颜色与大绶六彩同,分成三组编结并悬挂玉环三枚,环上饰龙纹。

  蔽膝、大带(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袜、舄(xì)、玉圭

  冕服用赤袜、赤舄。赤舄形似靴,舄首做成如意云头状,饰以黄绦缘,并缀黑色缨结,鞋帮用黑色缘边。玉圭长一尺二寸(周尺),顶部尖锐,底端平直,圭身刻山纹四个,下部套黄绮。另有玉圭袋用来装纳玉圭,袋身外形、大小和玉圭相似,饰金龙纹,底部有盖。

  赤舄、赤袜(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玉圭袋、玉圭(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

  《明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正月,明太祖服衮冕在南郊祭祀天地,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二月,翰林学士陶安等认为,古代天子有五冕,祭天地、宗庙、社稷及诸神时各用相应的冕服,因此奏请按古礼制作,明太祖则认为五冕礼太繁,规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其余不用。十一月,明太祖下诏,令礼官与儒臣正式议定冠服之制。嘉靖时期,经过“大礼议”之争并取得胜利的明世宗,开始对祭礼与服制进行大规模的修改与创新,其中就包括皇帝冕服制度的调整,相关的文字与图像在《大明会典》中有详细记录。上世纪50年代发掘明神宗定陵时,出土了部分冕服实物,为研究明代冕服制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物资料。

  《大明会典》中的嘉靖时期冕服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