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巴战争与甘地之死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方案把印度分为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徒的印度。此时克什米尔的去向未定。
克什米尔这个土邦有500万人口,78%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多属平民大众,印度教徒则处于社会上层。巴基斯坦对其提出了主权要求,穆斯林农民趁机反抗暴虐的印度教地主。
10月22日,巴基斯坦部队进入克什米尔,一路冲向首府斯利那加。当时克什米尔的部队正当警察用,分散各地,布置不适合正规作战。冲进来的穆斯林军队,号称克什米尔解放军(上图),实际得到巴基斯坦部队的支持,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军人不断加入克什米尔解放军。时至今日,仍然有说法,有英军军官为巴基斯坦出谋划策,制订作战方案。
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要求印度出兵。10月27日,印度部队空运至斯利那加,印军最精锐的锡克部队迅速击溃克什米尔解放军。上图分别是空降斯利那加、参战锡克部队。
克什米尔北部的民众及上层贵族、当地军队倾向加入巴基斯坦,最终阻止了印军的反攻,并形成迄今的克什米尔巴控区。
此时在印度发生了另一个历史事件。当时印度的实际元首是著名的圣雄甘地。甘地力主各教派和睦相处,公开反对印巴分治。后来甘地妥协,接受了印巴分治方案,但他仍然希望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和平共处,反对为克什米尔进行战争。甘地还尽可能的为巴基斯坦争取利益。
印巴分治,引起教派仇杀,大批原在穆斯林地区的印度教徒涌入印度大城市,到处一片混乱,前线又战局不稳,一时间民心动荡。甘地没有实现一个大印度,让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又反对为克什米尔而战,惹怒了印度教极端分子。1948年1月30日,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甘地。(图片: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
甘地终生为弥合教派冲突而努力,最终不仅未实现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和解,还在两大教派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中遇刺。印度教徒刺杀甘地的理由,是他对穆斯林太过友好,这个结局,对甘地个人可以说相当圆满。不能实现理想更不能阻止战争,于是他牺牲自我。
联合国主持,1949年元旦暂时停火,依停火线,印度控制三分之二的克什米尔地区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归巴基斯坦。联合国决议中的双方撤军、克什米尔公投决定归属,从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