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对吕布“誓为父子”,是什么让吕布起了杀董卓之心?
董卓对吕布“誓为父子”,是什么让吕布起了杀董卓之心?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三国人物中,吕布武力值极强,但名声极差。吕布原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属,深受丁原器重。后来,吕布受董卓引诱,背叛丁原。在杀死丁原后,吕布认董卓为义父。由于吕布的反复无常,有人给他冠以了“三姓家奴”的蔑称。
说起吕布,最无法回避的一个人就是董卓。因为正是由于吕布的背叛,直接导致了董卓之死,间接导致了强悍的凉州军的覆灭。最终导致的,就是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大乱世。
董卓发迹于西北边陲凉州,从小与“羌胡”杂处。在东汉末年,凉州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区,这里土地虽然贫瘠,但民风彪悍,男子善于骑射,多以射猎为业。因此,凉州军素以勇悍著称。董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凉州军领袖人物的。
董卓能够成为凉州军的首领,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说:“卓少豪侠,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可见,董卓年少时就颇具侠气,广结豪侠,说明董卓才具不凡,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为他此后成长为凉州军领袖打下了基础。
在汉桓帝、汉灵帝之际,董卓基本活跃在凉州等边陲地区,根本没有染指京师、控制朝局的机会。但是,汉灵帝的死,使朝中局势一度非常复杂,这让董卓看到了希望。
当时,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势同水火,为了逼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干了一件引狼入室的事情:召手握重兵的董卓与丁原进京。此前,董卓的凉州军驻扎在河东,丁原的并州并驻扎在河内,并州、凉州两支劲旅,在这时成了何进诛杀宦官的棋子。
董卓得到何进的诏令后,立即进军洛阳。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凉州军到达洛阳之前,一心想诛杀宦官的何进反而先被宦官杀了,不久,宦官也被何进的部曲袁绍诛杀。
面对群龙无首的洛阳,董卓的野心开始膨胀。这时可以左右东汉朝廷政局的,除董卓外,只有和他一起被召进京、手握并州劲旅的丁原,这是唯一可以与董卓分庭抗礼的人物。
董卓进京后,很快就收编了洛阳城中何进的原部曲。因此,董卓要想控制洛阳,进而控制朝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丁原这个强敌。怎么解决呢?
《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载: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侍。灵帝崩,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为执金吾。会进败,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
董卓通过利诱吕布杀死了丁原,顺利解决了丁原的问题,同时兼并了丁原的并州军。自此,董卓完全掌控了洛阳的局势,皇帝也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时再也没有人能与他分庭抗礼了。
在此之前,丁原对吕布“甚见亲待”,十分信任吕布。可是,吕布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被董卓收买了呢?对这点,史书中没有明说。但是,董卓曾在并州打过战,还曾担任过并州刺史,吕布是五原九原人,五原郡属于并州。因此,二人很可能早就认识,且关系比较密切。
董卓掌控朝局后,“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同时,董卓还“行止常以布自卫”——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付给吕布,可见董卓对吕布是多么的信任。
按常理说,以董卓对吕布的信任,以及董卓如日中天的地位,吕布跟随董卓必然前途无量。那么,吕布后来又为什么会被王允等人利用,背叛并杀死董卓呢?有人说是因为貂蝉,这种小说家之言,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貂蝉这个人。
我认为:吕布之所以背叛董卓,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并州军与凉州军的矛盾激化所致。
前文说到,董卓利用吕布,诱使他杀死丁原,从而兼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尽管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董卓十分信任吕布,甚至“誓为父子”。
但是,就在董卓与吕布二人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并州军与凉州军的矛盾却与日俱增。一方面,并州军被兼并后,并不甘心屈于人下。另一方面,并州军是被兼并的,自然不可能人人都像吕布一样,能得到董卓的器重,大部分将领在董卓军中地位不高,心生怨气在所难免。
更关键的是,凉州军兼并并州军后,会很自然的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根本不把并州军放在眼里。对这一点,连吕布都不例外,他也同样被凉州军的将领瞧不起。
换句话说,董卓固然器重吕布,但凉州军的其他将领根本瞧不起吕布,对他充满敌意。对此,吕布岂会没有危机感!岂能坐以待毙!
对以上的这个观点,《后汉书·董卓传》中记载的一件事就是明证:
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
对这件事,《九州春秋》注解说:
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胡轸在凉州军中声望极高,在这次董卓与孙坚的战争中,胡轸是主将,位置在担任“骑督”的吕布之上,是全军的统帅。可见,吕布在凉州军中多以副将身份出战,地位其实也不是特别高。对此,吕布心生不满也是正常的。
凉州军大将胡轸公开叫嚣要杀掉吕布等人,吕布岂会坐以待毙
那么,在《九州春秋》中,胡轸所说的“斩一青绶”,所指的又是谁呢?
据《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记载,吕布此时的职务是中郎将。又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中郎将是二千石的官,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
因此,胡轸所说的“青绶”,其实指的就是吕布。
这种公开的恶言相向,必然激起吕布的不满。而布等恶之“这句话中的一个“等”字,说明这次战役中,吕布所率领的,应该是自己并州军中的属下。可见,不仅吕布对此不满,并州军对此自然也非常愤怒。而胡轸既然敢这样公开说,说明这种观点,也是凉州军的普遍看法。
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非常深。这也是”布与轸不相能“的根本原因。由于这个矛盾,并州军并没有全力作战,从而导致了全军的溃败。
对凉州军与并州军的矛盾问题,董卓如果及时化解,或许还有缓和的可能。如果不能缓和,那就直接把并州军灭掉,消除掉这个后患,这对董卓而言,这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董卓并没有着手去解决这个矛盾,也没有动手灭掉并州军,反而是听之任之。
而就在此时,吕布与董卓间也出现了一些裂痕。
《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记载:
(吕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本来,并州军与凉州军之间的矛盾就没有解决。现在,董卓又对吕布吹毛求疵、经常打骂,动不动就给人家甩脸色。这使吕布对董卓心生不满,加上吕布与董卓的女婢私通,更令吕布“不自安”。
董卓对吕布的暴虐态度,无疑是火上浇油,让吕布心生杀意。
简言之,由于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矛盾的激化,使吕布以及他的并州军部曲充满了危机感,他们必须想办法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对吕布以及并州军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就在此时,身居高位又对董卓不满的司徒王允等人,利用了这个矛盾。最终,吕布在背叛曾经的主子丁原之后,再次背叛了自己现在的主子——董卓。他与王允等人合谋,在北掖门内设伏,以皇帝诏书为名,出其不意的杀死了董卓。董卓死后,群龙无首的凉州军很快随之覆灭,退出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
遗憾的是,王允等人虽然利用凉州军与并州军的矛盾,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图谋,但却没能力挽狂澜,阻止东汉王朝的覆灭。董卓被刺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王允居功自傲,逐渐失去人心,在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后,被凉州军余部处死。长安被攻破后,吕布也灰溜溜的逃出了长安,这是后话。
然而,李傕、郭汜虽都是董卓的凉州军余党,但他们两人也是矛盾重重。因此,凉州军后来很快就四分五裂,互相攻杀,最终瓦解。随之而来的,便是三国时期的大乱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