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韩信最初已经穷的吃不起饭依旧佩戴刀剑,他的剑是从何而来的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甚至,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在其生前,可以说,“王侯将相”韩信一人都做过了。“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都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在最有实力的时候造反?用句韩信本人的话来说,那就是刘邦“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由此可见,韩信的确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韩信之所以重情重义,离不开他早年坎坷的经历。

  史籍记载,韩信最初只是个平民百姓,穷困潦倒,喜欢佩戴刀剑。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韩信都已经穷的吃不起饭时,仍佩戴刀剑。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先进的冶金水平,想要打造一柄宝剑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干将莫邪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一柄宝剑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所以,剑是特别高贵的东西。从这就能看出韩信实际上是一个落魄贵族,毕竟,秦末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戴宝剑。笔者认为,韩信的宝剑可能是祖宗留下来的,一个吃不起饭的人哪有闲钱买剑呢?

  史籍记载韩信“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生商贾”,也就是说,韩信在社会上的表现不怎么样,没资格被推举当官,同时,又没有什么经商的才能。司马迁又告诉我们,韩信靠着“从人寄食”维持生计,也就是吃百家饭,混了上顿混下顿。

  所以,韩信自然而然“人多厌之”,很不讨人喜欢。

  韩信有个当亭长的朋友,平日里韩信最常去的就是亭长家。亭长多少是个小官,至少衣食无忧,韩信便赖在亭长家蹭饭。长此以往亭长的老婆不高兴了,所以,就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每天深夜把饭做好,在太阳出来之前一家人就吃饱,这样韩信便不能蹭饭了。

  待韩信起床后,发现锅里的饭已经被吃光了,顿时明白自己被讨厌了,索性与亭长绝交了。断了生计的韩信只能跑到河边,打算钓鱼谋生,想必,不学无术的韩信收获甚少,所以,经常饿肚子。

  这天正好遇见一个洗衣服的老婆婆,老人家看韩信饿的前胸贴后背,便将自己的干粮分给韩信。韩信吃饱后每天都等着老婆婆施舍他,没过多久老婆婆便对韩信说:“以后我不会再来了。”

  韩信知道自己又不受待见了,所以,对老婆婆说:“感谢老婆婆每天分我一口吃的,今后我发迹了一定报答您。”老婆婆却说:“身为一个男子汉每天混吃等死,拿什么报答我呢?我好心好意给你口吃的,却没想到你竟然说大话。”

  正因为韩信脸皮厚不学无术,所以,大伙都很讨厌这个年轻人,也就有人来羞辱他。某日街上一个小流氓找到韩信,说:“你长的倒像模像样的,还带着把剑四处招摇!我看你就是个怂包。”这一说引来无数路人围观,小流氓更有底气了:“你不是有把剑吗?有种你杀了我啊!”

  路人都盯着韩信看,却没想到韩信竟然厚着脸皮趴下来,顺着小流氓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没想到韩信竟这么没骨气,纷纷取笑韩信每种,韩信却默默的离开了。

  韩信是一个英雄,一个有着理想抱负的,厚着脸皮的英雄。他自然不会安于现状,像狗一样厚着脸皮活在世界上,只是时机未到罢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趁着各路豪强纷纷崛起,韩信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拎着自己仅有的宝剑投身行伍。

  直到韩信遇到自己的伯乐萧何前,他的事业仍没有什么起色。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追随了事业同样没什么起色的刘邦。这一时期的刘邦正值低潮期,手下的人才不是投奔项羽就是自己单干,韩信觉得自己着实命苦,在刘邦手下没得到重用不说,前途还晦暗不明。

  韩信正要离刘邦而去,萧何再次登场,请求刘邦挽留韩信,并夸韩信“国士无双”,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刘邦这才留下了韩信,还封他为大将军。韩信上位后,将楚汉双方的领导人——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优劣分析得头头是道,将局势分析得一清二楚。

  刘邦本来对击败项羽毫无信心,在韩信“三秦可传檄而定也”的鼓舞下,终于,下定决心逐鹿中原。不得不说,刘邦册封这位大将军是他这一生中做出最英明的决定,也是刘邦称霸之路上的重要转折。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却过淮地吊韩信庙》·李绅

  韩信实为“不拘小节”的大才,在市井中他的才能并不能得到发挥,只有在政坛上、战场上,这条人中之龙才能发挥实力。将韩信从市井中挖掘出来的是萧何与刘邦,两人将韩信从一个“不学无术”的环境中拽了上来,所以,韩信有什么理由不对这二位重情重义呢?

  历史上的韩信的墓地有三座:

  一是,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司马迁史记中,突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同时,也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