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臣子斗法,皇帝得利:乾隆帝使阴招除灭老臣

  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即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不过,雍正临终嘱托里,特别交代:“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这让刚坐上龙椅的弘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一位新皇帝,对前朝老臣都不会太欢迎。鄂尔泰比乾隆长34岁,张廷玉比乾隆长38岁,对这两位等同于父辈的前朝老臣,能不能驾驭得住?他们会不会买他的账?让年轻皇帝有点郁闷。

  虽然,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他的祖父康熙登上大位后,处心积虑,搞掉了碍手碍脚的前朝老臣鳌拜;他的父亲雍正登基以后,马上就出重拳,将前朝老臣年羹尧打入十八层地狱;但是现在轮到他主政,却拿这两位强行安排的左膀右臂无可奈何。

  然而中国人窝里斗的劣根性根深蒂固,两位老臣在雍正朝就互不相能,到乾隆朝,更是针锋相对。两人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大小官员逐一排队。鄂尔泰树大根深,其追随者为封疆大吏,为地方督抚,为带兵将帅,为满族要员。他曾“节制滇南七载,一时智勇之士多出幕下”,授首席军机大臣后,权倾天下。于是,在他周围,形成一个以满臣为中坚,包括一部分汉臣在内的政治集团,主要成员有庄亲王允禄、湖广总督迈柱、工部尚书史贻直、巡抚鄂昌、学政胡中藻等,人称鄂党。

  张廷玉长期经营,其拥护者为府院高层,为六部长官,为文化名流,为门生子弟。尤其张氏一门登仕者达19人,其弟廷璐、廷璩,其子若霭、若澄、若淳均为朝中高官,可谓显赫世家,顶戴满门。如此广通的关系网,如此深厚的软实力,自然是朝中举足轻重的政治组合,人称张党。

  鄂尔泰具有居高临下的满族背景,骄横跋扈;张廷玉具有精通汉文化的精神优势,名闻遐迩。鄂尔泰背后是颐指气使的满族豪贵集团,气焰嚣张;张廷玉身边是炙手可热的汉人精英分子,极具人脉。于是壁垒分明,不相水火。

  乾隆一直等着两位老先生,出格、犯规、惹事、闯祸,有个什么闪失,好来收拾他们。他通过一系列的案件,第一,乾隆元年,鄂党张广泗、张党、张照,先后出兵贵州的相互攻讦案;第二,乾隆六年,鄂党仲永檀、张党、张照,泄密受贿彼此揭老底案;第三,乾隆十三年,处死鄂党张广泗兵败金川案;第四,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姻亲涉及吕留良文字狱被罚巨款案,以及发动朝臣攻击张廷玉不当配享案;第五,乾隆二十年,胡中藻的《坚摩生诗抄》文字狱案发,因系鄂尔泰门生,虽死也遭清算案。极尽打打拉拉,拉拉打打之能事,极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手段,终于将他俩修理得体无完肤而离开人世。

  显然,两位老人家没料到这位年轻对手,竟是“鹬蚌相争”的得利渔夫。多年以后,乾隆笑谈这两位老臣的不识时务、不知进退时,以调侃的口吻说:“朕初年,鄂尔泰、张廷玉亦未免故智未忘耳!”这话说得有点阴,有点损,什么叫“故智”?即“玩不出新花样的老把戏”,即“起不了大作用的老手段”,这种如同耍猴戏似的,挥鞭驱使的主宰语气,这种完全在其掌控之中,跳不出掌心的从容口吻,也可窥见乾隆绝非善类的嘴脸一二。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摧毁异族统治政权,恢复汉族政权的民族英雄。他结束了动乱时代,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王朝,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修养生息。照理说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应该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歌颂他的功绩,让其名远扬后世。但是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其实对于朱元璋此人一直以来都抱有两种看法的。一种说朱元璋是明君,另一种就说朱元璋是暴君。

  说朱元璋是明君的理由,已经不需要多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朱元璋归于暴君一列呢?这个问题还要从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说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鉴于唐宋两朝后期大臣的权利架空皇权的前例,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性,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禁止宦官干政。除此之外,在洪武后期,年龄越老的朱元璋开始了他大杀功臣的道路。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有人说朱元璋年老后疯了,有人说是为了保证后来者继位和统治的顺利性。无论是哪种原因,朱元璋的确干了这么一件事。其中兴起大狱,大杀功臣最大的三个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胡唯庸死罪,屠三族。六年后又以胡惟庸通倭等罪名,追杀余党,连太师李善长都被株连处死,并杀者达三万人。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依据有人告发蓝玉谋反等不成证据的罪名将蓝玉斩杀,屠三族,受引关联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公爵位的和侯爵位的也有14人。

  这些被杀之人中,其中大部分都是开国元勋及功勋卓著的大臣,牵涉面之广,骇人听闻。汤和作为开国元勋之一,不仅没有被牵涉其中,而且还受到朱元璋恩泽,赐居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放了汤和一命,使其能得以善终呢?

  从情感方面来讲,汤和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人只隔了一条街,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拥有深厚的情谊。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朱元璋应该会对汤和心软。

  从君臣关系来说,汤和终于朱元璋,并不仅仅是从朱元璋作为帝王开始的,而是从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就一直尽忠于朱元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而且还是他写信让朱元璋来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来朱元璋很快坐到比汤和还要高的位置,并且在攻克滁州的时候,汤和更是成了他领导的部下。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不满或者嫉妒,而是恪守本分。当时朱元璋为领军总管,其下还有诸位大将。这些大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都是高傲之辈,所以朱元璋一下子坐到他们顶上,众人都极为不满。所以对于朱元璋发布的指令,很多时候都并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汤和是诸将中唯一一个听从朱元璋指挥的人,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所以说有这么一个先例在,朱元璋对于汤和的信任,应该比其他人都高。

  从汤和个人来说,汤和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同时还善于审时度势。他很早就看到了朱元璋想要铲除重臣,为后继者铺路的心思,因此并不恋权。抓准机会就向朱元璋请辞,放下了手中的权利,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才能在后来活的比别人都久,得以善终。

  明朝又许多大将,诸如蓝玉、胡惟庸、徐达等等,这些人的功绩都很高,在民间也素有名声。但真正睿智的没有几个,汤和虽然功绩比不上他们,但他活命的本事却要高出几人。至少他能忍痛断尾,放下权势,回归平淡。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可见对汤和的信任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