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之后宇文泰做了什么?两项制度解决民族矛盾!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之后宇文泰做了什么?两项制度解决民族矛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前两天李夫子写了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从东晋16国到南北朝这300多年的风云历史,中国人是如何从这种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中完成民族融合,缔造出一个统一的隋唐帝国?今天我们接着从北魏的全盘汉化正策开始讲起,隋唐帝国的统一是如何炼成的?

  北魏的全盘汉化政策宣告失败

  前文提到,北魏帝国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汉化改革,但是与此同时也付出了一个代价,那就是把鲜卑族断裂成两层,上层是在洛阳吃香喝辣的那些汉化贵族,而下层则是那些握有兵权的军事贵族,但是他们在北边被人歧视,因此这个局面就不可能长期延续。果不其然,公元524年爆发了“六镇起义”。刚开始这场兵变说白了就是北方勋贵心里不平衡,顶多算是武装集体上访,希望皇帝能够重视这个事情,一视同仁,解决我们的问题。

  然而北魏朝廷依然还是在息事宁人,所以当时下了一道诏书,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协从不问,首恶必办。都给我安生点。”第二,“既然军镇制度有问题,干脆取消军镇,把你们都改成一般的行政区。”第三,“你们既然是当兵的,以后你们还得当兵,该打仗的时候你们还得上战场。”如此一道圣旨,直接就把矛盾给激化了!所以刚开始是集体上访,现在干脆就揭竿而起,正式起义。这场仗虽然打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整个北魏的政治框架就崩坏了。

  这个时候随之还发生了历史上被称之为“河阴之变”的军事政变。“河阴之变”不仅残暴,同时还暴露了一句潜台词,就是在这些武装人员看来,国家闹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汉化。我可不管你是汉人还是汉化的鲜卑人,你们都有罪,你们都该死。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民族矛盾已经不是血缘上分开的那种利益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仇视。隔了一千多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河阴之变”,不得不一声长叹。因为历史走到这个地方已经进了死胡同。前面我们讲的三代民族融合的方案,实际上是这些帝王们在各个方向上的突围,但就是压制也不行,然后融合宽容也不行,全盘汉化投靠还是不行。那请问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从逻辑上来讲已经没有解决方案了,但是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停歇……

  北周创始人宇文泰的四步民族融合政策

  北魏在兵变之后,这个国家就分裂了,诞生了两个武装集团,两个权臣,一个叫“宇文泰”在西边,还有一个叫“高欢”在东边,他们各自绑架了一个皇族,扶植为傀儡皇帝。整个北魏就被一分为二,分成了东魏和西魏。后来等各自的权力稳固之后,这些权臣当然就要篡位了,于是就变成了北周和北齐两个国家。其中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因为篡取了北魏的政权,自然也就继承了北魏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的烂摊子。为了解决矛盾,宇文泰冥思苦想,走了四步棋,第一步“打左灯向右转”,他干了一件事,把所有他手下的那些掌权的,尤其是将官全部都改成鲜卑姓。

  他的原则就是逆着来,北魏不是全盘汉化吗?那我就直接胡化,全部改姓,管你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在我们后世人看来,这有点是开历史倒车,这不是欺负汉人吗?但如果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来看,还真不是这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对于鲜卑人来说,全部改成鲜卑姓,骨子里的自豪感出来了,因为汉人被我们搞服了,用我们的姓氏了。而对于汉人来讲,安全感也出来了,因为你再也不能对我们区别对待了,这其实是给汉人融合进来留足了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在当时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就是他的第一步,“打左灯向右转”。

  宇文泰的“八柱国”制度

  而宇文泰的第二步,就是制定了一个叫“八柱国”的制度。意味着这八个人家,像八根大柱子一样把这个国家给撑起来,是国之栋梁。这个制度本身没啥可说的,无非是把全国的兵将分给八个权臣来分别带领,他自己也带领其中的一柱,但是这个词发明的太巧妙了。因为鲜卑人和汉人解读这个词的角度不一样。对于鲜卑人来讲,这不是恢复我们当年的八部落制吗?都有一个“八”,这说明宇文泰跟我们之间是有一种文化默契的,是要恢复我们先辈人的祖制的。

  而汉人这边又有另外一套看法,在汉人心里想:“八柱国,首先宇文泰你是总管,凌驾于其他七柱之上,所以你这一柱不能算,另外这七柱中还有一个北魏的皇族元欣,因为空有其名,而没有实权,所以也不能算,这实际上就剩下了六柱。而天子掌六军,是我们汉人在周朝时的典籍里就有记载的,宇文泰搞天子掌六军,说明他是认同我们汉文化的”。

  宇文泰通过“关陇集团”的打造,初步解决民族融合问题

  同样一个事情,双方各有解读。第二招就是让两边的人都觉得我跟他是一波的。宇文泰的第三招就是打造一个小集团,你让我在全国层面上、社会各个阶层里来搞民族融合,那我没那个本事,但是搞个小集团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他后来打造出来的小集团,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关陇集团。在那个时代又是怎么打造一个集团的呢?

  两个字:“通婚”,这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各家把女儿嫁来嫁去,子孙后代的血缘关系就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这就天然的形成小集团了。比如说,当时的八柱国之一的“孤独信”,这个人在政治斗争中早就已经被干掉了,但是他有三个有出息的女儿,他的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帝,成为一个王朝的皇后。他还有个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叫李炳,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李渊,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还有一个七女儿嫁给了谁?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成就了著名的孤独皇后,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的例子。李夫子曾经写过关于独孤信的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一个人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朝的皇帝,并都成为了皇后。从这个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至少在关陇集团这个小集团内部,胡汉民族矛盾已经没有了,我都可以把女儿嫁给你,可以通婚了。还有什么民族矛盾呢?我们是一个利益群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民族情怀要靠边站!所以宇文泰这个人高就高明在这儿。他不像是一个工程师那样,我非要从总体上有一个图纸,怎么样从政策上把胡汉矛盾给解决了,他反而更像是一个园丁,把一颗种子种在地里,让它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从底层解决汉胡矛盾

  只要这个种子的内部没有矛盾,让它像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最后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之后,那也就没有胡汉的民族矛盾了。说到这儿,我们回头来再看,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这三个朝代的皇族其实都是关陇集团内部的,看着好像是三个朝代,其实都是一家亲,这就是第三招。第四招,宇文泰搞出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关于府兵制的很多细节,我们今天已经不清楚了。但从总体上来讲,它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各位可能会疑惑,那为什么兵农原来要分离呢?这就得说到北魏。

  鲜卑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汉人手里握有武装,所以汉人只管种地,打仗的事就交给我们鲜卑人好了。于是自然就兵农分离了。而到了宇文泰这个时候,由于他本来就兵力不足,军事上较弱,所以他就要最大限度的来扩充兵源,就不再分什么汉人和胡人了。只要家里是中产阶级,有三个壮劳力,那就出一个人来服兵役。这个人的赋税我给他免掉,自己带军械去参军。这下好了,胡人和汉人并肩作战,有了战场上的袍泽情谊之后,还管什么胡汉民族矛盾,所以从底层,府兵制也解决了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宇文泰为隋唐的统一奠定基础

  有了这样的民族融合成就之后,国家的国力自然也就开始蒸蒸日上了。接下来的历史,首先就是公元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紧接着589年,北周的后身隋灭掉了南边的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再接下来就是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此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诞生了。

  李夫子说民族融合

  无论是隋朝的创始人还是唐朝的创始人,其血液中都有胡人的血统,自此以后汉胡就深度的融合在一起,最终被汉文化给慢慢同化,若干年之后,都以汉人而自豪,胡人也就逐渐走向没落了,唐朝以后的战乱以及中原王朝所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又有了新的对手和敌人,天道好轮回,汉人与少数民族相爱相杀,直到清末,迫于外来压力,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最终演变成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的大一统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