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边关: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大漠
导读:当了皇帝后的朱棣,多次派使臣前往鞑靼和瓦刺两个部落招降,结果使臣一去不复返,有去无回,显而易见是羞辱朱棣,被激怒的朱棣决定还以颜色。
大明开国后,元顺帝仓皇逃往漠北。由于此时的顺帝已形似流寇,再也无暇顾及朝政,蒙古贵族随之四分五裂,东部称鞑靼。西面为瓦刺。瓦刺部不但经常南下骚扰边关百姓,即对鞑靼部也毫不手软。鞑靼头目本雅失里及太师阿鲁台也非善类,时时进犯雁北及辽东地区。时为燕工的朱棣曾多次亲征漠北,但鞑靼和瓦刺人似乎有意捉弄朱棣,兵进则退,兵退则进,让朱棣空对茫茫大漠徒唤无奈。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征北大将军,武城侯王聪为左副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出塞征讨。由于丘福临阵失误,王聪等一干名将全部命丧荒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
首战失利,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德胜门外刀光烁烁,战旗猎猎。铿锵于天的锣号声中,朱棣御鞭指处,五十万大军潮水般涌向北方。三月,北征大军出古北口,一路鼓噪着杀奔漠北深处。
五月初,大军进入克鲁伦河流域。先头部队俘获了一名本雅失里手下的士兵,得知其主力部队屯驻于乌尔匝河畔。朱棣当机立断,命骑兵部队快速迫击,但本雅失里闻讯后早已逃之夭夭。
朱棣挥旗猛迫,终于在额尔古纳河地区与鞑靼部队狭路相逢。一场混战过后,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生。
六月,朱棣回师路经飞云壑,又与阿鲁台部正面相遇。朱棣奋起神威,手持丈八蛇矛率先冲人敌阵,阿鲁台大叫一声,一头栽到马下。幸亏左右舍身相救,阿舟台方始脱身。
第一次亲征胜利凯旋后,朱棣下令在擒胡山勒石纪功。煊示天朝帝国神威:“渤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靖沙漠!”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在土刺河大获全胜。然而瓦刺战败,鞑靼却又强盛起来,不仅停止进贡,而且侵边掠夺不已。为了彻底征服鞑靼,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这一年的七月,当朱棣统率大军杀进胡原时,阿鲁台惶惶如丧家之犬,顺北部方向狂窜不止。因兀良哈曾叛附阿鲁台,朱棣又挥师东进,大败兀良哈于屈裂儿河等地。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阿鲁台聚众饮马河准备进犯大同、宁夏。朱棣闻奏,第四次亲征鞑靼。大军行进途中,闻报阿鲁台已为瓦刺顺宁王脱欢等所败。于是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守边将军飞马急报:阿鲁台袭扰大同。朱棣以六十五岁高龄第五次亲征漠北。出征前,朱棣从各处征调六十万大军,分别在北京、宣化集结,发誓要活捉阿鲁台,彻底荡平鞑靼的老窝!
大军行至答兰纳木儿河流城时,但见荒野连天。杳无人影。朱棣下令在周围三百公里范围内搜索,仍然一无所获。七月。在一路损兵折将,不见阿鲁台踪影的情势下,朱棣下达了撤退的命令。途经清水源时,朱棣发现路旁横直着一方高达数!丈的巨石,心中大喜,令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将这次亲征的伟大功绩刻石造碑,激励后世子孙。
七月十八日,当朱棣行进到一个叫愉木川的地方时,死神突然降临。朱棣象征性地挣扎了一会儿,驾鹤西游了。
皇上骤崩,六师在外,汉、赵二王又久怀异志。面对如此险象万端的危局,英国公张辅决定秘不发丧,并派杨荣等人火速通报太子,金幼孜等御前照应,每日行礼进膳依旧。
就在朱棣死去的当夜,杨荣等人悄无声息地离开大军,昼夜兼程奔赴北京,终于在八月初二日将遗诏呈送太子。高炽闻此凶讯,强忍一腔悲恸,紧急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及礼部尚书吕震等,密议京城防守及丧葬事宜。
由于京城周边的精锐部队全部随皇帝北征,护卫京城的兵力全部加起来也就几千人马。为了确保皇权的顺利更迭以及京城的安全,高炽下令随军北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所属骑兵火速赶回京城布防。又命宦官王景弘奔赴南京镇守。一切布置完毕,才命皇太孙瞻基赴开平迎丧。
朱瞻基赶赴军中时,已是八月初七日,直到此时,朱棣驾崩的消息才正式予以公开,军中开始发丧。九口,灵枢途经八达岭、居庸关,文武百官和军民列队哭迎。
明成祖朱棣驾鹤西去,这又是朱棣最后一次通过素称北门锁钥的雄关。十二月十九日,朱棣的棺椁安放于空洞恢宏的长陵地宫,终于入土为安,躺进了自己一手描绘的仙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