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汉皇帝普遍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

  东汉皇帝普遍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皇帝不希望长命百岁、江山永固的。然而,终究难逃黄土一抔。人们对于那些历朝历代过于英年早逝的皇帝们,还是寄予了不少关注与同情,就如东汉皇帝们普遍都比他们的皇后短命,仿佛历史疑云,引发人们猜想。

  公元25年,刘秀登基,史称东汉,与西汉合称大汉王朝。就国力而言,东西汉相差不大,就人口寿命来看,平均在29岁左右。

  然而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连27岁都不足,其中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一,但是东汉皇后的平均寿命却在40岁开外,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与其说是令人费解,不如探究一下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封建君主继承思想,导致皇位选择局限

  东汉共传8世14帝,平均寿命只有26.71岁,除婴帝刘懿外,生卒可考的有13位。其中,刘秀、刘协、刘庄三位帝王分别为63岁、53岁、47岁。

  另有4位皇帝死于30到39岁之间,2位死于20到29岁之间,其它4位皇帝最惨,20岁未到便魂归西天了,相较之下63岁的刘秀还属高龄了。

  虽然东汉皇帝短命,但皇后却很长寿,19位皇后中生卒可考的有8位,平均年龄40.75岁,比皇帝长寿14.04岁。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皇位继承制度,在万世一系,子孙沿袭的思想基础上,使储君选择都集中在嫡系皇亲范围内。

  未满弱冠之年,便被推举到皇位之上的幼帝并不少见,东汉王朝是首当其冲的代表,超过9位皇帝即位时未满16岁。封建君主继承思想,导致皇位选择局限,是东汉喜立幼帝的原因之一。

  皇室生活骄奢淫逸,幼帝过早生育,医疗水平受限

  封建时期,历代皇帝均是三宫六院,嫔妃无数。但东汉由于幼主居多,身体尚在发育中,便过早大婚,过度纵欲,子嗣夭折者屡见不鲜,能够存活下来的,多也是孱弱体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的论述:“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

  文中还从病理病因上进行了具体解释:“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意指过度沉迷享乐,生下身体羸弱的后代,后子亦重复这种荒淫放纵的生活,再过早生下先天不足的子女。

  此外,东汉的三级医疗体系依次是中央、专门、地方,以中央太医院为首,代表东汉最高医疗水平,却也是差强人意的。

  居然医术和巫术还在并用,在治疗疾病这种严肃的问题上,仍存在各种迷信行为与冒险的机会主义,同时,还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与管理漏洞,这些都是东汉皇帝短命的因素之一。

  “主少母壮、后宫干政”政治格局,带来无穷后患

  西汉时期皇后地位逐渐走向正统,先帝亡故,幼子即位,成为皇太后的皇后便可充当监护人,垂帘听政,权力无异于与皇帝,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重大隐患。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和帝与皇后邓绥育后刘胜、刘隆两位皇子。和帝死后,邓绥以刘胜体弱多病为由,废长立幼,立刘隆为帝。

  刘隆夭折后12岁的刘祜登基,自和帝屡次出现历史上绝无仅有“主少母壮”的政治格局,一太后两立幼帝,干政足足16年。

  由于权力催化下,皇后“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以此达到长期霸占权柄,掌控朝政的目的。邓绥只是其中代表之一。

  先帝早逝,太后挺幼主,独揽大权,引来朝堂不满,为平衡权力,太后只好向娘家求助,以及依赖向宫内心腹,造成重用外戚与宦臣的局势,各方势力经过激烈角逐,前任太后不幸失势,新任太后临朝,仍重蹈覆辙。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权斗争从未停息,就像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正是这些原因,东汉多幼帝,幼帝多早亡,皇后多当政,多比皇帝长长寿,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