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杜月笙死在香港,遗体被偷偷运往台湾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是近代上海妇孺皆知的

  “三大亨”,“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世事变迁,“三大亨”早已走上穷途末路,张啸林枪下毙命、黄金荣终老沪上,杜月笙也客死香港。

  避走香港

  杜月笙与国民党关系极深,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也因此,杜月笙获得蒋介石的支持。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将目光锁定在上海市市长的职位上。蒋介石既要利用他,又恨他难以驾御,有心趁着日寇投降接收上海的契机,加以抑制,不让他名正言顺重新称霸上海。蒋对内甚至明确训示:对帮会的基本政策是取缔。惫锤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他的儿子蒋经国到上海,实行财政改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然而,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却不理不睬,没有完全依照蒋经国的规定办,被蒋经国逮捕,并被判了六个月徒刑。而原本自认为在上海一呼百应的杜月笙,突然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

  三大战役结束,杜月笙知道蒋家王朝气数已尽,开始谋虑去从。虽然中共方面通过黄炎培等劝他留下,但他判断自己反共20年,可谓血债累累,不敢不走。1949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复兴岛,蒋秘密召见了杜月笙,要他去台湾,而杜月笙选择了去号称自由港的香港。临走前,杜月笙想拉黄金荣一同远走香港,然而已经风烛残年的拜把兄弟,却执意留在上海——与其死在海上,不如死在上海。

  4月27日,解放上海的炮火声已隆隆响起。

  5月1日,十六铺码头挤满了撤退的人潮,杜月笙带着家眷登上了荷兰客轮。当船缓缓通过浦东高桥,杜月笙望着远去的故乡,不禁潸然泪下。

  疾终港寓

  杜月笙到香港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曾派俞鸿钧、洪兰友等赴港游说,杜月笙都是以疾病缠身为由婉拒。杜月笙在上海滩一言九鼎,到香港后仍有不小的影响,因此共产党仍极力争取他,章士钊、黄炎培也衔命到香港劝他回大陆。

  台湾方面当然不敢掉以轻心,香港杜宅俨然是国共较劲的战场。蒋介石于是采取了“神经战”恐吓他。1951年3月11日,台湾《中央日报》转发中新社香港10日专电:钱永铭、张公权、杜月笙等,已准备申请赴台。1951年4月初,在香港的国民党特务传话给杜月笙:中共正欲与港英当局交涉,要把他押回上海,在清算“四·一二”政变大会上批斗,同时大陆已派人潜入港岛,如交涉不成时,则将他就地处决。

  杜月笙到香港后落脚坚尼地台18号,门庭冷落,整天无所事事,思前想后,忧心忡忡,做起了寓公。这一次,他信以为真,日坐愁城,神经衰弱,心脏病更加严重了。1951年7月盛夏,他两腿麻木,中风偏瘫,却拒绝进医院治疗,8月10日以后,已胃纳呆滞,水米不进,大小便闭塞,进入昏睡状态。16日下午,他病逝于港寓坚尼地台18号,终年64岁。

  隔天的台湾《中央日报》旋即发表讣闻,并以“要闻”版的显著标题强调杜“遗嘱以未睹中国复兴为憾”,所刊遗嘱原文中述及:“……比年以来,夙疾频发,以国难未已,忧国如俦,体力日益不支,愧不能再有所报奋。兹当永诀,深以未能目睹中华民国之复兴为憾。但望余之子弟及多年从游之士,能继余志,各竭忠诚,随分报国,是所大愿。”而述其“一生事迹”中则写道:“……卅八年上海陷‘匪’,杜氏毅然离沪赴港,不受‘匪’诱,并劝导工商金融界人士不要回沪。杜氏夙患支气管炎,本不宜居于香港;但因其认识清楚,立场坚定,宁愿病死港岛,不甘共匪利用,洵足令人钦佩!”政治战甚嚣尘上。但后来有研究者指出,此“遗嘱”系台湾方面伪造的。

  8月19日出殡日,蒋介石颁赐了“义节聿昭”挽额,但杜月笙并未葬在香港,只是暂厝而已。

  浮厝台湾

  杜月笙死后也不太平。现已停刊的香港《新闻天地》就说:“有人说:台湾一定要争取他,连他死了也要争取他。因为一旦反攻大陆,即使杜月笙死了,把他的灵柩抬到上海,他还会显灵,在上海这个地方上,仍可发生使你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在杜月笙的故旧门生,如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刘泰英的岳父)、陆京士(前立委)等人奔走游说下,杜家终于决定来年10月25日将灵柩运到台湾“归依国土”。

  香港当时是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国民党担心杜月笙的灵柩“归依国土”遭到阻拦,灵柩运台一事极为保密,而且还请香港警察暗中保护。1952年10月27日,灵柩乘盛京轮由港抵台湾基隆港,硕大的楠木棺材,下船时要16名壮汉才搬得动。灵柩先停厝台北极乐殡仪馆,来年才下葬。

  1953年6月28日,杜月笙灵柩几经辗转,浮厝(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汐止。上午“安厝委员会”在殡仪馆设奠公祭。“安厝委员会”公推于右任主祭,张群、王宠惠、何应钦、张道藩、许世英、陶希圣等陪祭,安厝会祭祀完后,即分由“国大代表联谊会”、“上海市参议会”、“全国商联会”、“船联会”、“江苏同乡会”、“交通银行”等单位公祭。至北时出殡,执绋者有六百多人。11时50分到达汐止,由汐止镇公所举行路祭,并扎有牌坊。

  安厝典礼12时整举行,许世英、于右任、何应钦、张道藩、陶希圣、洪兰友、吴开先、王新衡、钱大钧及亲友等五百余人,均亲临墓地致敬。杜月笙的遗属姚夫人及长子杜维藩以及长孙等,均在灵前答礼。时称丧礼“备极哀荣”。

  而这年的6月22日,86岁的黄金荣也终老沪上。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的一生都风扫落叶去了。”

  杜氏遗族

  长相温文儒雅的杜月笙,有江湖人的霸气也有文人的气息,而他对戏曲的狂热,也为时人所称道。

  杜月笙的两位夫人姚谷香和孟小冬皆为京剧名角,杜月笙去世后不久,在港的杜姚谷香接到了宋美龄的电话,邀请她去

  湾定居。于是,姚谷香于1952年10月携了儿女扶柩抵台,自是定居台湾,教督子女。据载:“杜姚谷香在台多次参加公演、义演,剧目有精忠报国、四郎探母、三进士等,都是‘意义深远,教忠教孝之剧’,……同时她虔信基督,每侍蒋夫人查经、礼拜,遇先‘总统’蒋公华诞前夕,辄在邸中,以弦歌献寿,且曾彩串坐宫杨延辉一角,先‘总统’奖饰有加,予以优礼。”

  1983年台湾“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下的“国剧推行委员会”,为了褒扬有功国剧人士,颁奖给三位有功人士,第一位即为姚谷香,而她此时已身撄癌症,未能躬亲受奖,并于当年12月7日病逝台湾。

  至于有“冬皇”美誉的的孟小冬,她和杜的一家在1949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1950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重疴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1967年9月孟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晚年在台从未露演,然而向她请益的名票却不少。孟于1977年5月26日午夜以肺气肿致心脏病衰竭,病逝台北,时年71岁。斯人已去,但“冬皇”余音不绝。

  杜美如,当年杜月笙最宠爱的女儿,2001年6月4日,阔别上海52年后重返故里。她和台湾的一位军人终成眷属时,宋美龄还送了两床绣着龙凤图案的大红被面、一套餐具和一块大台布。如今,杜美如在接受大陆媒体专访时透露,当时“原以为很快就能安葬大陆,所以一直没有下葬,但后来回乡愈来愈无望,就葬在台湾。转眼已五十来年,把父母安葬于故乡浦东是她的一大心愿”。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出身草莽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黑帮分子,不仅整合了上海的青帮,创立恒社,对当时上海政、经两界,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杜月笙曾感叹:“有三种面最难吃,就是场面、情面与体面。”能面面俱到,绝非等闲之辈。杜月笙当年叱咤上海十里洋场,情面、场面里打滚,甚至有“上海皇帝”之称,却也未能体面收场,落叶未得归根,至今浮厝台湾,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