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娶匈奴女人当老婆?是因为长的丑吗?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始终都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疲敝之时,他们就策马南下,大肆屠戮掠夺。等到中原王朝崛起以后,他们则老老实实蜷缩在北方草原上,不敢越雷霆半步。

  也因此,中原王朝往往对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有一种鄙夷和仇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北方游牧民族和亲的王朝,然而,这种和亲永远是单向的。纵观汉朝的历史,基本上,始终是汉人在被动将自己的女人嫁到匈奴去,而匈奴的女性却从来没有来到中原。那么,这种单向的和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莫非是游牧民族的女性与中原人差别太大,所以,中原王朝的皇帝们看不上她们的容貌?又或许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女性太过珍视,从未提出过这种要求呢?

  如果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探寻和亲的根源。

  历史上的和亲,从来就不是一个公主嫁给对方那么简单。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可以说,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在那个年代,缔结婚姻就意味着双方结成了联盟。历史上的匈奴人曾经也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其他部落的王,也由此建立了良好的盟友关系。而这种双方有来有往的姻亲关系往往对游牧民来说更加珍贵,乌孙部落的王就有两个王妃,一个来自中原,一个来自匈奴。

  虽然,中原王朝更加强大,也更加富庶,可是,在乌孙,匈奴来的王妃地位则更加的高。

  这也就意味着,有来有往的和亲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更加牢固的盟友关系,而汉朝却从没想过建立这样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汉人的心中,匈奴根本就不配做自己的亲戚。中原王朝讲究出身,讲究血统,这些都是蛮夷之地的匈奴人所不具备的。

  因此,汉人虽然暂时向匈奴人低头,将自己的女性嫁了出去,但是,他们从心底里还是将其当做了仇人。

  汉朝的公主承担的使命就是迟滞战争的到来,一旦中原王朝积累力量完成以后,公主们的使命也就宣告结束。从此以后,就是永不停歇的战争,直到一方被击垮。所以说,对汉人来说,和亲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它是国家博弈,而不仅仅是婚姻关系。

  汉朝在建立的时候曾经吃过匈奴的大亏,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刘邦就被匈奴人包了饺子,差点就变成了阶下之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初期对待匈奴的态度始终非常审慎。而且,汉朝初期,藩王势力很强,种种因素对国力形成了掣肘,所以,皇帝只能采取被动的和亲手段来迟滞匈奴人的神经。

  而匈奴人也乐得接受汉朝人的礼物,毕竟,那些精美的礼品是他们无法制造的。精美的丝绸,丰富的粮食,大量的美女,这些都是匈奴人求之不得的。在漠北的蛮荒之地,这些东西就是富贵的象征,是权力的代表。于是,匈奴人同意了汉人的和亲政策。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匈奴人的选择当然是有些短视,因为这样意味着,战争迟早是会来到的。但是,对于匈奴的历代大汗来说,能够攫取大量的财富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了。至于会不会迎来新的战争,他们并不在意,因为,汉朝人曾经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而且,他们相信,汉朝人永远都会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

  我们不能说匈奴人短视,因为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匈奴的大王已经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只不过,他的选择只是对自己的好处最大,但是,对整个部落的好处并不明显。我们必须承认,匈奴当时处在非常落后的文明等级中,他们的首领固然不乏英明之君,但是,基本上还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报复为追求。

  从和亲的类型上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唐代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从和亲的效果来看,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一旦成功,这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很多时候,汉人“温水煮青蛙”的政策最终自然得到了成功,这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和他们拒绝匈奴人的女性也是有关系的。如果汉朝的皇帝接受了匈奴的女性,那么,此举将会激起巨大的民愤,这种滔天的愤怒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所以,皇帝在皇权和美女之间做出了理性的抉择,他们选择了将自己的女人嫁出去,让民众化悲愤为动力。

  就这样,汉人始终保持着对匈奴的仇恨,等到国力积攒完成,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