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髦聪明谨慎!为何鲁莽地带人和司马昭硬碰硬?

  曹髦是个怎么样的人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曹髦是曹睿之后,又一位颇具血性的魏国国君。曹髦即位时只有13岁,但他早已对司马氏的专权感到不满。曹髦长大后,自己的权势却日益衰退,所以他有了除掉司马昭的打算。不过曹髦采取的方式可能让很多人都没想到,曹髦并没有派人暗杀司马昭,而是自己直接要跟司马昭正面对决,就等于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下后路,最后曹髦失败被杀,死时还不满20岁。可能正是因为曹髦太年轻,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他能多隐忍几年,说不定还真有机会除掉司马昭。

  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

  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被杀的时候才20岁,但是从他一生行事来看,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谨慎的人。当司马师想废掉曹芳,借郭太后的名义,把曹髦召进京城立为皇帝的时候,他沿途做得都很谨慎。当别人要跪拜他的时候,他也向别人还礼。人家告诉他,你是皇帝,不用还礼。可他却说,太后召他进京,并没有说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也并没有说他就一定是皇帝,他不敢僭越。人家让他住在前殿,他说前殿是先帝住的,不敢住。人家让他上车乘轿,他偏偏要步行。

  所有这一切,都是曹髦聪明而又谨慎的表现。可是,如此聪明而又谨慎的人,为什么却做出直接带几个侍卫去刺杀司马昭的鲁莽行动呢?这怎么一点儿也不像曹髦的作风呢?

  或者说,刚刚当皇帝的曹髦是一个聪明谨慎的人,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一个鲁莽愚昧的人呢?

  曹髦刚当皇帝的时候,才14岁。他一当皇帝,就派出很多身边的侍从官员,到各地去巡视,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老百姓,考察官员政绩。曹髦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就是要和地方上的官员联络,以增进和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拥戴自己。

  曹髦这一点,和当年刘贺进京时做的一模一样。刘贺做那样的事,被霍光高度警惕,霍光及时把他赶下台。曹髦这样做,虽没有被司马师赶下台,不过也引起了司马师的高度警惕,对他非常提防。因而,他和地方官员取得联系的行动,实际上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曹髦紧接着迎来第二次行动。当时,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司马氏祸乱朝廷为理由,起兵造反。司马师率军前往平叛。在此过程中,司马师眼睛受伤,惊吓而死。在死之前,他派人通知司马昭前来接掌兵权。

  曹髦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命令司马昭不准去,让尚书傅嘏把军队带回来。曹髦想的是,只要傅嘏把军队带回来,兵权回到自己手里,就可以打压司马氏了。可是,司马昭也很知道利害得失,并没有听曹髦的话,而是直接前去,带着军队回来见曹髦。这样一来,曹髦想夺权的愿望就落空了。

  更为严重的是,司马昭由此对曹髦非常提防。凡事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根本不向曹髦请示报告。司马昭有理由,曹髦还小,他的根本任务是读书,先把书读好再说。

  当司马昭不把政务给曹髦做,只让他读书的时候,曹髦所接触到的人,也就只有教他书的那些当老师的大臣了。

  史料上详细地记载了曹髦在读书的时候,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的情况。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所谓曹髦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实际上是曹髦在展开第三次行动。

  在讨论《尚书》的时候,曹髦十分推崇的人是夏朝的少康。而他的那些老师们推崇的却是汉高祖刘邦。当时曹髦和他的老师们发起了一场大辩论。曹髦认为,少康中兴,其意义是很大的。但是他的老师们却说,少康虽然中兴,但还是建立在他的祖辈夏禹、夏启、太康、中康基础上的。而刘邦是开创性的,意义十分重大。

  为什么说这是曹髦的第三次行动呢?因为曹髦想要做的,就是像少康推翻把持朝政的后羿,从而振兴夏朝一样,也推翻司马昭。他想在那些老师们那里获得共鸣,然而,那些老师们其实是司马昭给曹髦派去的,他们根本就不听曹髦的拉拢暗示。他们赞扬开国皇帝刘邦,其实就是在为司马昭篡权做准备。

  在讨论《易经》时,那些老师们还给曹髦讲尧舜之道,实际上是暗示曹髦,希望他能把皇位“禅让”给司马昭。

  可以说,曹髦在那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空间,完全被司马昭包围了起来。一般来说,师徒感情是最深厚的。但是,那些老师却没有一个人附和曹髦。这样的曹髦,当然陷入了绝望之中。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髦会孤注一掷。他在那一刻,所抱的应该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也因此,他做出了那样一种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