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齐奥塞斯库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指出,1971年对朝鲜的访问,才是齐奥塞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塞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宏伟而又规整的兵营一般,充斥着对领袖金日成的崇拜和传诵。盛大的游行和阅兵、穿着鲜艳衣服的可爱少先队员、无数佩戴着金日成像章的狂热群众,一切秩序井然,整齐划一。这使得齐奥塞斯库对布加勒斯特那些庞杂的具有不同时代背景和风格建筑的混搭风格感到厌恶脏乱的街头,党政机关的大楼挨着东正教的教堂,旧王朝的纪念碑对着蹩脚的微缩版纽约式大厦,那些年迈而肥胖的乡下妇女,她们衣衫褴褛,穿着后跟已经磨破的靴子,毫无生气地清扫着首都街道的积雪。

  夫人埃列娜也起到了怂恿的作用,她让齐奥塞斯库感受到,布加勒斯特和罗马尼亚都配不上他,他“太伟大了”。齐奥塞斯库决意要改造他的国家和首都,要建立一座干净、洁白、光彩夺目的城市,一个与伟大的自己相称的伟大首都。建立起宽广的主干道,把党政机关主要干部的9000栋住宅集中到同一地区,摧毁古老的布加勒斯特,将其纳入到“标准化”体系,一如在其他方面对罗马尼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统一性改造一样。

  大拆迁的序幕徐徐拉开,仅仅在大地震后的半年后即1977年11月,政府的历史古迹局被关闭。局里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系和考古系的学者们也被勒令闭嘴。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历史、追溯、文化,推土机不会发问,不会质疑,只会坚定地去执行那“铁的意志”。

  城里的许多座古教堂、宫殿、公共建筑和民宅,许多被列为受保护的文化古迹,都没有幸免。重大损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间建成),它是“18世纪罗马尼亚最杰出的建筑”,政府花了3年时间拆除它。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来最大的联盟广场附近,开辟了一条宽达120米的社会主义胜利大街。其中,建于1835年的Brancovenesc医院的被毁最令人痛心,这是整个罗马尼亚最有历史价值的医学建筑。这样,齐奥塞斯库就可以从他喜欢的共和国宫广场通往登博维察河对岸的社会主义广场,大街的两旁还计划修建豪华大楼。有3万户的住宅建筑被拆除,许多不幸的住户们被勒令24小时内滚出自己的家,一些业主自杀了。根据某个官僚的主意,这些不幸的失去家园者不仅要签字同意拆毁自己的住宅,有时甚至还要支付拆毁的费用。

  曾经是犹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区,这里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却被毫不犹豫地列入了拆迁计划。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顷街区以后,这里却荒废了。齐奥塞斯库原本计划在这里修建一个3平方公里的游乐场,这块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芜的,后来被出租给一个奥地利商人来开发。

  “建筑屠杀”直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才宣告结束。而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区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时代周报》张子宇文)来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