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后,见崇祯帝年轻气盛,急于求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计划。同时他推荐三员大将,“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谁?随着袁崇焕的惨死,这三人的命运又有着怎么样结局呢?

  1、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宁远(辽宁省兴城市)人。祖大寿出身将门,他的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后奉命镇守辽东,遂世代居住于此。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麾下为将,曾参与万历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因此祖家在辽东为名门望族。

  祖大寿最初担任靖东营游击,广宁之战后,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命令担任参将的祖大寿在宁远筑城。最终经过一年的时间,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1626年1月城刚刚筑完,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就兵临城下。袁崇焕没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与祖大寿等将士誓师死守。

  最终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将后金军击退,几个月后,此前从未败北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面对气势气汹汹的后金军,袁崇焕派祖大寿率领4千精兵,出其不意,从后面夹击后金军,后金军死伤数千人,败退而去,是为“宁锦大捷”。

  有人说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意义不大,其实自1618年后金与明交战以来,至宁远之战前的8年间,大小数百战,明军均以失败告终,应该说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的意义和近代的某某关之战类似。战果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

  言归正传,随着袁崇焕的举荐,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正当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队,积蓄力量之际,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几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取道,突破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的长城,陷遵化、破顺义,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派遣山海关总编赵率教率4千精兵驰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带着9千精兵昼夜疾驰北京。终于赶在后金军前一日抵达北京,次日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后金军败退。崇祯帝拒绝鞍马劳顿、历经血战的援军入外城休整,同时以商议军饷为名,召集袁崇焕等人入城。

  在平台袁崇焕当场被捕,祖大寿对此非常不满,同时担心自己的境遇,而“辽兵素感崇焕恩”,于是祖大寿率部东走。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让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祖大寿得书后,“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事后祖大寿提出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的建议,并没有被崇祯帝采纳,1630年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请见小编【甜心即可】撰写的《另有隐情?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一文)被凌迟处死。1631年7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但时隔不久皇太极率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此时大凌河城尚未筑完,城内兵少缺粮。明军几次救援,都被打得大败而逃。

  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大凌河城被整整围了三个月,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城外的后金军不断劝降,刚开始遭到了祖大寿等人的拒绝,但随着援军越来越渺茫,祖大寿动摇了。10月28日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死,打开城门向后金投降。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议,趁锦州不知自己投降,自己返回锦充当内应,以夺取锦州,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但祖大寿一返回到锦州城,马上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大臣们也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献城投降,但崇祯帝不仅没有降罪,却提升祖大寿的官职,驻领锦州。

  后世关于祖大寿“诈降”的议论颇多,小编认为祖大寿应从袁崇焕事件吸取了教训,他诈降是为首先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而不返是担忧家人的命运。此后他拥兵锦州,以各种借口推辞入京觐见崇祯帝,另外还和后金既保持联络,但又并不投降,周旋于明、清两朝之间,以求自保。

  1641年3月皇太极率兵包围锦州,崇祯帝派遣洪承畴率13万人驰援。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率清军截断明军粮道,导致明军大乱,各部纷纷溃逃。清军趁势发动冲击,将督师洪承畴等人围于松山。1642年2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断粮3月的锦州城难以为继,祖大寿再次出降。

  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召见明将投降一干人等,祖大寿顿首谢罪,皇太极为了为了招揽明朝大将,赦免了他,”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将他封为总兵,但并不予以重用。1644年祖大寿随顺治帝入北京,1656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他的儿子祖泽清后曾响应吴三桂的“三藩之乱”。

  2、赵率教

  字希龙,1569年出生,陕西靖虏卫人。赵率教出身军旅世家,他于1591年考中武进士,担任甘州都司,此后屡著战功,任延绥参将。后来被人弹劾,免官赋闲在家。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万历帝下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因此赵率教再度从军,在辽东经略袁应泰的麾下担任副总兵,典中军事。

  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进犯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明军溃败。赵率教也在逃亡之列,论罪当死,但当时溃逃的又何止赵率教一人呢,因此得以幸免。广宁之战后,关外诸城尽为无人防守的空城,赵率教向上司申请,率38名家丁前往辽东前屯卫城。他历经艰辛抵达前屯卫,“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此外他还将大兴屯田,亲自耕作。

  此后赵率教升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宁远之战中他曾派兵援助。1627年3月赵率教移镇锦州,同月5月宁锦之战爆发,赵率教率兵守卫锦州24天,后金军伤亡数千人,败退而去。袁崇焕出任督师后,赵率教再度镇守山海关。

  1629年10月后金军入关,赵率教奉命率4千精兵驰援。赵所部疾驰三昼夜抵达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拒绝让援军入城,赵率教只得率部策马而西。11月4日赵率教所部在遵化遭遇后金军阿济格的包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赵率教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

  3、何可纲

  何可纲是辽东人,在天启年间就担任袁崇焕的中军,“廉勇善抚士卒”,深得袁崇焕的信任,可以说是袁崇焕的心腹将领。先后参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屡立战功,袁崇焕曾在给崇祯帝的奏疏中称赞“(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

  袁崇焕出任督师后,他的规划是:祖大寿仍驻锦州,何可刚与自己驻宁远,而移蓟镇赵率教于关门(山海关),同时采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策略。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以解决辽东问题。

  何可纲与袁崇焕到任后,裁定军制,一年之内为朝廷节省白银120万两。就在辽东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皇太极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出兵,摧毁了一切。前文已经多次提到,历史上称之为“己巳之变”,赵率教战死,袁崇焕下狱,不久被处死。何可纲与祖大寿一起逃回辽东,他们曾经希望以自己的功劳为袁赎罪,但最终化为泡影。

  1631年7月祖大寿、何可纲于大凌河筑城,遭到后金军的围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祖大寿众将决定投降,只有何可纲一人坚决反对,祖大寿竟然命令手下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处死。临刑前何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

  后世有些人为了抬高崇祯帝,往往将袁崇焕斥为汉奸、卖国贼,但正所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我们能从袁崇焕选择的将领身上,感到到袁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