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胡修道事迹简介,战斗英雄胡修道的回忆录

  著名作者杨朔在他的名篇《金星英雄》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创造了一个人一天之内击退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的奇迹。

  记者寻访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记者来到文化名城徐州,寻访了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金星英雄。

  谈起昔日那惊心动魂的一幕,胡修道仍显得十分激动。老英雄深情的回忆,把我们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讲述历史

  1952年11月5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和李承晚,发动了上甘岭战役中最猛烈的进攻,攻击的重点就是上甘岭左侧597.9高地。志愿军利用597.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筑了12个阵地,胡修道和班长李锋、新战士滕土生负责坚守3号阵地。

  由于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年轻的胡修道起初还有些心跳。当敌人第一次向阵地冲来时,胡修道紧握爆破筒的手渗出了汗水。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没命地往敌群中扔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早已被打退了。”胡修道风趣地说:“多年来,我一直十分懊悔自己当时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弹药。”在当时,志愿军的供给艰难,弹药常常比生命还宝贵。

  不久,两个多排的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胡修道和班长先集中火力向分散的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的敌人爬不起来,后面的往前拥,等敌人挤到一起时,突然向敌群投手榴弹。这种被称为“包饺子”的方法果然奏效,直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在当时,为了让新战士尽快适应战场,志愿军采取了“一看、二打、三带”的方法,即由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第一次老兵打,新兵看;第二次新兵打,老兵在一边指导;第三次或让新兵自己打,或由老兵带着新兵打。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后,胡修道和滕土生就成了“老兵”了。班长就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他们俩又连续击退了几个排的敌军多次疯狂反扑。

  他们刚想停下来喘息一会儿,这时,连指挥所传来紧急战报:10号阵地没人了,敌人攻得正急!这时,连长朝他们一挥手,他们立即又突破敌人几道火墙,来到10号阵地,

  发现守在10号阵地上的只有一个已经挂了彩的战士,而旁边的0号阵地正是几天前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地方。带着一腔怒火,胡修道和战友又击溃敌人的多次进攻。

  这时,排长郭三旦向他们匍匐过来支援,可就在刚进洞的一瞬间,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了。“死也要守住阵地!”这是排长牺牲前留给他们唯一的话。

  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滕土生又被调走执行其他任务,阵地上只留下了胡修道一个人。正当胡修道感到身体极度虚弱,准备停下来啃两口馒头时,正前方一大群敌人又蜂拥而至。胡修道炸雷般地吼了声:“还我排长!”兜头就是一阵手榴弹。扔得正酣时,几个战友过来支援,说:“连长命令你速回3号高地!”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过来,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乱炸。胡修道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3号、10号高地间来来回回地打,竟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阵地上没了一点声响,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等待着敌人最后的挣扎,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老英雄平和了一下情绪,又接着回忆——

  黄昏的时候,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胡修道扔完最后的一颗手榴弹、手雷后,抓起自动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随着这一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杀声。千钧一发的时刻,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了,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一天,他们打退了美军、李承晚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从排到两个营规模的进攻40多次,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记录,守住了阵地。

  总结

  老英雄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他动情地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我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们要学习英烈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业绩,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