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临终留下8字遗嘱,姜维不听惹来大祸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姜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御驾亲征,掀起讨伐吴国的夷陵之战,企图一战夺回荆州,报关羽被杀的一箭之仇。然而他的对手东吴大将陆逊,却棋高一着,沉着应对,使出诱敌深入之计,一步步把刘备诱入埋伏圈。当年八月间,刘备大军已经锐气全失,疲惫不堪。东吴军在陆逊指挥下发起全线反攻,刘备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而逃。

  夷陵之战的战败,让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元气大伤,“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自从荆州兵败后,蜀国再度遭遇一次伤筋动骨的创伤。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蜀汉十余年纠集的四方精锐和家底儿,从此荡然无存。

  刘备急火攻心,撒手人寰。如同当年长坂坡之战后的情况一模一样,丞相诸葛亮再度受任于危难之际,从刘备手中接过千钧重担,肩负起辅佐刘禅、为蜀汉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尽管诸葛亮已经看出,蜀汉连续经过两次重大挫折,实力大受损失,荆州也已丢失,光复中原的梦想已经变得遥不可及,但他还是义无反顾接管了这个烂摊子。

  面对危急局面,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了两大战略:一是修复吴蜀联盟。他深知仅凭蜀国之力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曹魏抗衡,必须依靠吴蜀联盟才能勉强维持战略平衡。如果再与东吴闹翻,蜀国两面受敌,亡国只在顷刻之间。幸而东吴方面也基于同样的考虑,双方很快重修旧好,为蜀汉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机。

  诸葛亮的第二大战略,是他对曹魏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方针。诸葛亮认为,魏蜀两国实力悬殊,蜀国疆土狭小,战略纵深不足,如果蜀汉采取消极应对、被动防御之策,在曹魏大军的大举进攻下,很可能抵挡不了几个回合。

  因此他果断发起六出祁山之战,以小打大,以弱击强,主动讨伐曹魏,把战火引向魏国疆土,以不断袭扰消耗其有生力量和军事储备,多方面破坏其农业经济发展,使得魏国军队疲于奔命,从而难以组织起对蜀汉的大举进攻。

  然而经过持续十余年的北伐战争,诸葛亮隐约感到,自己的“以攻为守”貌似并不高明,得不偿失。连绵不断的对魏国战争,固然消耗了魏国的军事与经济资源,但蜀汉自身国小力弱,国力储备薄弱,根本打不起这样的消耗战。六出祁山,都在魏国严防死守下寸土未得,蜀汉反而因连年征战而国力虚耗,兵疲民困。

  《魏略》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不起。弥留之际,诸葛亮安排后事,说出了八个字:“但谨自守,慎勿复来”,让蜀汉从此改弦易辙,放弃原来奉行的以攻为守之策,改为谨守门户,专心发展农业与经济强大自己,再也不要轻易挑起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

  诸葛亮这八个字,对当时蜀汉而言,可谓是金玉良言。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策略有重大失误,弱小的蜀国根本经不起这样连续不断的战争消耗,对蜀国带来的损失甚至比魏国的侵犯还要严重,可谓是得不偿失,所以才会告诫后来者引以为戒,堪称是他一生经验教训的结晶。

  如果蜀汉能够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发展下去,蜀汉谨守门户专心发展农业经济,不断壮大自己,未来应该要好得多。可惜姜维却偏偏不听,不顾蜀汉国小力弱的现实状况,继续发起接连不断的对魏国战争,最终耗干蜀汉国力,在魏国的进攻下不堪一击走向灭亡,惹来亡国大祸,令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