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去世的陈国公主,为什么戴着黄金面具与舅舅合葬?

  一座古墓

  一件黄金面具

  呈现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一段辉煌岁月

  一个盛世王朝

  采用独特的方式长存世间

  千年前马背民族的荣耀,考古界震惊中外的发现,时光流转中,镇馆之宝见证马背民族的历史。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一件堪称镇所之宝的重器:辽代的黄金面具。

  这样一件为主人量身定制的黄金面具究竟具有怎样的功能,它的背后还藏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解答这些谜题,还要从黄金面具被人发现的时刻说起。

  陈国公主黄金面具

  长20.5厘米、宽17.2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该面具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长20.5厘米、宽17.2厘米,和一位成年人的脸庞大小相当。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清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刻画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神秘的青砖

  掀开千年辽代古墓的面纱

  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刚刚担任奈曼旗王府博物馆馆长的敖秉权接到斯布格图村村民的报告,在当地一个蓄水坝的施工现场,推土机推出了几块年代久远的青砖。

  后经考古人员的勘察,确定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墓。

  这座墓葬的规格,也是王侯级别的。

  根据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座、从未被盗的辽代皇族墓。

  墓主人是辽景宗的孙女,陈国公主耶律氏,与她合葬的则是他的丈夫,同时也是他的舅舅,驸马都尉萧绍矩。

  打开墓室,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考古工作者,两具带着金面具的尸体躺在官床上,墓室里堆满了宝物。

  尸体用银丝包裹,头上顶着鎏金的银冠,脸上戴着黄金面具。

  合葬墓中的两具古尸

  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理发掘,合葬墓随葬品共3227件,有许多制品是用金、银、玉石以及玛瑙、琥珀、珍珠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

  神秘的墓主人

  与舅舅联姻的陈国公主

  根据发现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是陈国公主,她是辽景宗和著名的萧太后的孙女。

  而躺在公主身边的人,是她的驸马萧绍矩。

  墓志碑

  据文博专家介绍,根据墓中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这位年纪轻轻的公主竟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太平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

  在16岁的时候,她嫁给了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

  墓志中关于驸马的介绍非常少,但查阅《辽史》得以发现,驸马都尉萧绍矩,乃辽仁德皇后之兄,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萧绍矩不仅是辽代的贵族,竟还是陈国公主的舅舅。

  据专家介绍,辽朝的皇族一般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两大家族为了将政治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便盛行这种近亲联姻的方式。

  这场盛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举行。

  但是,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

  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因病过世。

  至于公主为何会突然病逝,究竟是身患何病去世,这些都还是谜团。

  马背民族奇特的丧葬习俗

  在这三千多件器物中,公主与驸马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最为神秘。

  他们为什么要脸覆金面具,面具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解答这些疑问还要从契丹人早期的丧葬习俗说起。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打鱼狩猎。

  他们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因此产生了契丹人独特的丧葬习俗——树葬。

  树葬指的是人死后并不马上埋葬,而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任自然风化,等尸体风干后把尸骨重新捡起来埋葬。

  在殓葬后,人们要定期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对停放在外侧的尸体的美化和粉饰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金属面具、银丝网络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把尸体笼络住,让尸体变得更威严,而不会因为停尸时间过长导致尸体腐烂,影响主人生前的形象。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银丝网络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等级最高的。

  出土的錾花银靴

  出土的金冠

  不过,在陈国公主墓中,我们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场景。

  墓室、尸床、黄金面具等奢华的陪葬品并不像史书中所记载的树葬的葬俗。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契丹建国之后,随着契丹的铁蹄踏进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受到契丹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丧葬习俗也逐渐融合了中原的元素。

  除了单纯的树葬之外,还产生了停尸,墓室尸床等丧葬程序。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奢华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