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真的是苏联的寒冬赶走了德国吗?其实是因为后勤跟不上
每当我们提到苏联打赢反法西斯战争时,总喜欢说是俄罗斯的冬天救了苏联。然而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一丁点的“数据推敲”,整个苏德战争并不是只打了1年,而是自1941年起足足打了4年。德国士兵在进攻的第1个冬天缺衣服,可不意味着后面的冬天都缺衣服,德国人没有那么“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空军腾空而起,如同猛禽一般扑向了几乎毫无装备的苏联人。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就瓜分波兰达成共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苏联军方清晰的明白跟德国的一战,因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可避免,但在战争等同惨痛伤亡的“无奈”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依旧起到了一定的“催眠”作用。
苏德前线的官兵很长时间都认为,跟德国的战争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时间节点,直到德国的俯冲战斗机,在他们头上投下“轰轰轰”的炸弹,官兵们才清晰的认识到战争来到。
且这一次德国人带来了区别于他们以往所有敌人的战术,即被后世称为战术经典的“闪电战”。德国将自一战出现,即被定义成为步兵辅助工具的坦克“重新定义”。
坦克不再是辅助步兵冲锋的移动炮塔,而是真正的“陆战主力”,步兵在它的面前只是收割胜利果实的补充。在德军坦克成为陆战主力的战术背景下,德国坦克得以被集中使用,
凭借坦克能快速机动的能力,以及那一身步兵难以打破的“铁壳”和远强于步兵的火力。规模化使用的坦克化作了一柄锋利的利剑,将苏军依旧以步兵战壕、碉堡、要塞为主要手段的防御层彻底的割裂开了。
仅短短18天时间,就突进苏联境内600余公里,俘虏了百万级的苏联士兵,对此兴奋的希特勒,甚至喊出了“三个月灭亡苏联”。
然而苏联虽然在节节败退,但丢失的土地对于苏联横跨欧亚大陆的版图来说,并不是特别的“大”,苏联人有足够的战略后撤空间,尤其是当工业成功东移之后,苏联完全有了耗死德国的底气。
且为了能够耗死德国,在战争初期的1941年11月17日起,苏联军队就在撤退的同时,大规模的执行“焦土政策”,城市、村庄只要有一丝可以被德国人利用的资源,统统最大限度的抹杀殆尽。
而德国这边,虽然战斗在节节胜利。但由于深入苏联太多,后勤补给很快就成了大问题,坦克的速度让苏联手措手不及的同时,德国后勤部队也脑袋痛死了。
为了能够让坦克足够多,当时的德国工业几乎全力生产坦克了,无法提供足够的运输器,让负责后勤的德军能够跟上冲锋陷阵的德军,为其提供完美的吃喝拉撒服务。
且由于苏联大规模的使用焦土战略,在占领区内德军也无法完美获取补给,所以当德国停下快速奔驰的步伐,跟苏联陷入对峙之时即敲响了失败的丧钟。
1942年1月结束的莫斯科战役,德军因士兵没有足够的过冬衣服而战斗力下降,致使自身惨败的战例,即是德军后勤完全跟不上了的最好“实证”。
所以苏联打败德军的核心原因,不是苏联那个冬天,而是跟不上的后勤,再往深了说就是综合国力干不赢苏联。